□苗培兴
每当我从这里走过,仿佛就能听到那阵阵沙场秋点兵的号角。这里是辛弃疾纪念祠,它坐落在大明湖南岸,遐园西侧,约百米处的一片绿荫里。远看,黑墙灰瓦,在摇曳的绿荫里,神秘而静谧。近看,石狮、照壁、门楼、飞檐、朱漆、高匾,透着一股墨色的历史沧桑与古韵,让人一望便陡生一种对遥远时空的遐想。
这是一组典型的中国古代官宦家庭式的建筑,由南向北,三进院落,占地约1400平方米。说起它,就不得不从晚清重臣李鸿章起笔。
1901年,李鸿章死了,死于胃病咳血。慈禧下诏晋封李鸿章为太傅、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并敕令在其原籍及其各立功省份建祠10处以示恩宠。现在的这座宅院就是这十处中的一处。它建成于1904年,为时任山东巡抚周馥督办,称李公祠。
随着清帝国的土崩瓦解,李公祠逐渐凋零破败,直至埋没在了历史的荒草杂芜中。1961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对它进行全面修缮。修缮后的李公祠改为了辛稼轩纪念祠。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追赠少师,谥忠敏,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他的家乡早已被金国占领。他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亲眼目睹了金人对汉人的欺凌与压榨,在他祖父辛赞的教育下,很小就立下了抗金复国的大志。
21岁那年,金人大举入侵南宋,为了策应南宋抗金,辛弃疾在家乡拉起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一职。在这期间,辛弃疾做了一个被世人赞曰“壮士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的壮举。那年,耿京派辛弃疾去南宋朝廷联络起义军南归事宜,不料,辛弃疾在完成使命归来后,面对的却是耿京被叛徒张国安刺杀,起义军队伍溃散,张国安投金的局面。辛弃疾大怒,提枪跃马,带领五十几名壮士,杀入了拥有数万人之众的金营,将叛徒活捉,又马不停蹄地狂奔千里,归南宋,交由宋高宗处置(斩首)。此事,威震南宋上下,辛弃疾一举成名。
回归南宋后的辛弃疾,本以为可亲率王师,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实现他抗金复国的夙愿。可此时的南宋朝廷却早已厌倦了战争,不思进取,只求偏安一隅,辛弃疾的凌云壮志难以实现。他的壮志越是高远,精神上所遭受的打击就越是强烈,他生命的悲哀也就越是深重。
辛弃疾初到南宋时,先是绶承务郎,后拜江阴判官。再后来,他辗转多地为知府、安抚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绍兴、镇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这一时期,他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每到一地,便在治理荒政、治安等政务的同时,积极备战,准备一旦朝廷有令,便挥师北上。辛弃疾曾上书《美芹十论》《九议》等阐述抗金复国的方略,督促朝廷下决心北伐。也曾亲率大军在江西一举剿灭为祸多年的“茶商军”叛乱,在湖南训练过一支骁勇善战的“飞虎军”。然而,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和军事指挥才能却未能被采纳和重视。这样,辛弃疾始终在一种压抑沉郁的精神里煎熬着,可谓:一腔热血空对月,满腹韬略枉自谈。
终于,43岁那年,正值壮年的辛弃疾遭主和派谏官弹劾,被罢官闲居。闲居地在江西上饶的铅山附近。之后,在长达25年的岁月里,辛弃疾有二十多年都是在此度过的,被迫做了陶翁。其间,虽有两次被招为官的经历,但时间都不长,加起来也不足五年。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在无奈的叹息声中,带着满腹的忧郁和愤懑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68岁,墓葬铅山县南十五里的阳泉山。据说,辛弃疾在弥留之际,瞪着浑浊的双眼,高呼“杀贼、杀贼”数声,那声音满是悲愤与凄凉。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哀的,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他长期受主和派压制,雄才大略无处施展。然而,正是这种境遇,才铸就了他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诗人的特质。他把“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倔强与刚毅,把“看试手,补天裂”的凌云壮志,把“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融进了文字,化作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成为中华文明永世的骄傲。
今天,当我们走进这里,走过这一个个小院,看过这一幅幅图片,读过这一段段文字,尤其是与辛弃疾(铜像)那双无限苍茫的眼睛对视后,我们的思绪就不会再平静了,会像这大明湖的湖水一样潮涌。在这不尽的潮涌中,我们的精神就会变得高昂,变得无比的高昂……
新闻推荐
本报7月20日讯(记者衣方杰)19日晚,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2018年本科普通批首次志愿投档情况统计表,数据显示,临沂大学201...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