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友玩坏了的“中国胸痛大学”梗,最近得到了当事方的回应。齐鲁医院宣传部告知采访记者,“中国胸痛大学”只是一个学术组织,而非高校。名字确实欠妥,给公众造成了误解,正在研讨更换名称。
有必要回顾一下前情。
5月26日,“中国胸痛大学在济正式成立”的消息放出。当地媒体报道称,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以提升胸痛教育和研究为目标的高等学校”。随后,“中国胸大”迅速登上热搜,成为了网络集体游戏中的语言梗。两天后,山东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就分别回应,称“中国胸痛大学”没有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审批,设立高等院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使用规范的名称。
在“胸大来了,脚大还会远么”、“你好,我是胸大的”的一片戏谑声中,亦有一种来自该领域的从业者的声音,其认为胸痛涉及的急症不仅复杂而且凶险,对急诊医学有点了解的人都应该对胸痛这一概念有认知,“因无知而嘲笑这一名字的人才最可笑”。从这个观点出发,其实可以窥见胸痛大学引起舆论轩波的原因:当“胸痛”和学会同时出现,无人会觉得不妥;当“胸痛”冠以大学时,巨大的违和感就来了,这个词的表意已经很难控制在专业领域内。
最直接的原因是,协会、学会在“名称”上升级,自己将自己“变成”大学这种能与一个社会政治机构、经济机构鼎足而立的文化机构,既是违规,也是一种文化偷盗行为。这等于“偷盗”了内在于大学一词的历史积淀、文化影响和教育规格,用以加持一个普通且松散的社会组织。说到底,还是长期以来很多协会、社会组织过度宣传,动辄冠以中华、中国、华夏等大名号,动辄捆绑一流高校名字,甚至试图“揪着自己头发离开地面”生态的一个集中呈现。在这里强调“胸痛”的严肃性是没有用的,何人不知医学领域内的胸痛是专业词汇?不过既然这个组织选择了一种“丰胸式”的宣传,就不能苛责网友以荒唐对荒唐的回应。
这其中,也有社会心理和文化原因。教育部强调大学设立应有“严格审批”与“规范名称”,源自法律和规则要求,同样是对大学的社会文化影响的考虑。中国的语言文化特征,决定了“冠名”一事非同小可,名称与名字,其实更是求雅文化心理的具体展现。街名、巷名、牌匾尚要反复思虑文化性,更何况是承担着社会“大脑”角色的大学。此前,人们反感“不孕不育医院”之前冠以“北大”二字,岂是因为讳言不孕不育?不过是认为高等学府的名称不应被随意捆绑,以其大救其小。同样的道理,将“胸痛”捆绑大学二字,也要经过文化心理的检视。
“胸痛大学”最终回归普通学术组织,这个过程,是网络舆论以戏谑和荒诞方式进行打假的过程,也是学会、协会等组织在批评中看清自己本分的过程。莫要以为这是网民对“致力于胸痛救治知识普及”的漠视,毕竟组织本身的合规守信本身,是人们判断组织目标是否诚恳的前提。
(原题为《“胸痛大学”将更名,学术组织要知道本分》)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从1971年生产第一台客车,走上专业生产客车道路,中通客车便成为中国客车工业发展的有力见证者和创造者。上世纪90年代...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