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受的历史一般有传记正史、教科书式、剧本戏说三种方式。当年明月另辟蹊径,以易中天品三国的风格,以鲜活的白话写法,用流行文学的元素和小说笔法对历史人物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叙述和展示,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等多种手法,将历史清晰深刻地表现。所以《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其实不太好定义是小说还是历史,作者说它是趣味史学,我们也就这么认为吧。
在这个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流行的时代,如果仍然使用二十四史的写法和论述,相信不会那么吸引人。当年明月的这部书就像在讲故事,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总结起来我以为全书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讲述事件深入浅出。作者在写这部书之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累积素材。我们看他下笔时运用自如,举重若轻,寻常如素。看不出堆砌,看不出雕琢,看不到冗繁,写得平易、简洁、自然。
第二,塑造人物有血有肉。把历史人物写活,无论上至君王,下至小民,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表达得丰满有神,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关于年轻戚继光的描写。当时登州是山东沿海重镇,光驻军就有数千人,加上兼管的军屯民政,加起来大致有上万人,而且这帮人长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只是混吃等死,还喜欢搞腐败。热血青年戚继光对此十分不满,他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严肃考勤制度,整顿军纪,可谓是雷声阵阵。遗憾的是,偏偏就不下雨,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无人理会,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你爷爷在的时候就这个样,你小子胡子都没长起来,就想跟前辈过招?
这是戚继光学到的第一课,他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像他父亲和老师那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派,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必须学会妥协。对于这一点,他比他未来的盟友张居正醒悟得更早。
第三,评论戏谑有情有趣。这部书喜欢掺杂着作者大量的评论,而且常常带着一种戏谑的笔墨。
比如:总之,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当然这些评论大多是作者主观的看法,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当做参考,不建议以作者观点代替自身看法。
第四,描写论述有理有思。能把历史写得有趣而不失严谨是很难的。这也是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因为它形式有趣,内容有实,所以吸引了各个层面的读者,书中对历史的评价、人物的臧否、事件的认识,在经过作者的思考以后通过笔端有趣有味地表达出来。
比如: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个人反对。这个人还是王振。他如同以往一样,找到了一个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
顺便也讲一下个人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是作者侧重于对人物、对政治斗争的描写,我们一路读下来可能会发现,似乎明朝的兴盛与某个人有关,明朝的衰落也与某个人有关,并没有从国家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来解释明朝的兴盛与灭亡,如果说局限性,我觉得这应该是此书的最大局限性。
也有人说,因为作者只是个历史爱好者,我们不能期冀他用社会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明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话说回来,他真的分析,我们大多也是不会看的。我并没期冀他用高深的经济学原理来阐述,但我最遗憾的是他最终似乎都没有把明朝灭亡的原因解释清楚。
其实无他,只为穷而已。因为穷,崇祯加大了平民税收,进一步增强民变,民变需要军队镇压,但朝廷没有钱养兵,官兵自然没有力打仗。朝廷为什么没有钱?因为听信了东林党的建议取消了工商税和海税。为什么取消?因为这套财政税收政策严重侵害了东林党人的利益。东林党代表的是江南士绅以及地主富商阶层。明末江南的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地主们为了少交税,隐瞒田产,明朝廷在江南富庶地区收到的银两少得可怜。工商税之前被取消过,后来魏忠贤当权后恢复,现在魏忠贤倒了,那必定又要取消。不知道我这样说够不够简单明了,而大家看这本书,全书提到魏忠贤处全是欺上瞒下、专政擅权,似乎魏忠贤死了明朝就有救了一般。
二是最后一部的文风转变突兀了一些,对史实的分析显得太主观、单薄。
比如,作者无限推崇的孙承宗,花了大量篇幅写明末名将袁崇焕,而对战功和能力均不在其下的洪承畴(同样文官出身)、孙传庭、卢象升(文官出身)、吴三桂等着墨并不多,当然洪承畴、吴三桂都因投降满清而被当时朝廷忽略,但不应该因此而视他们曾经的战功于不顾。不知道是作者无意遗漏或是有意忽略,但这一段应该更详尽的阐述和对比的史实却显得比之前的几部单薄了好多。
以上两点主要不足完全是个人看法,丝毫不足以影响这部书的精彩。读完全书,我们看到大明王朝在嘉靖之后慢慢地走向衰亡,也有人说其实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就已经奏响衰亡的前奏。无论如何,公正地说,明朝还是封建王朝中相对清廉的,尤其是朱元璋的铁腕肃贪,史所罕见,初始化了一个相对清廉的政风。不过尽管明代监察机构设计缜密,对官吏的监管力度也很大,但由于官员俸禄太低,所以成效并不好。有监察就会引发反监察。“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理论上任何权利都会被收买。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浮躁而功利的,愿意读书和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少。时间那么宝贵,为什么不去找钱而要去读书?有人说读书会让你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有道理。我觉得,坚持读书可能会让人看到希望,只要看到希望,就会有斗争的力量,有前进的力量。当年朱元璋面对陈友谅背水一战如此,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如此,张居正亲眼看到夏言被抄家时如此,崇祯眼睁睁地看着魏忠贤在朝廷无恶不作时也是如此。
所以,只要我们看到希望,坚持下去,真、善、美就不会远离。
新闻推荐
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要各奔东西。又到毕业季,山东农业大学大批学子开始整理行囊、离开象牙塔。在这个即将离开校园,...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