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卫古城
清《安东卫志》载:“安东卫城明洪武时,信国汤和筑。周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门楼四座。嘉靖年间,经历司何亨修补。国朝康熙七年,圮。咸丰十一年,都司桂斌同卫绅士重修。”
安东卫今属日照市岚山区,是一座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海防古城。它位于日照城南40公里,居绣针河口北岸,濒临黄海,地势险要。雄伟峭拔的老爷山、官山、笔架山、岚山、炮台山等,面海而立,从北、东、东南三面环抱卫城。登高而望,卫城东枕老爷山,西傍绣针河,南临沧海,北锁官山。东海三岛(车牛山、平山、达山)横卧海涛之中,西北重峦迤逦如屏似画,实为鲁东南海隅胜地和军事要冲。
据史籍记载,安东卫春秋(前770-前476)时代为纪障城。《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九年(前523)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日照县”条下记载:“纪障在南九十里,今安东卫故城”。《日照县志》(光绪本)也记:“莒邑东海,赣榆东北,有纪障城,今安东卫即其地”。卫城东,今有教场地名,相传为战国齐将孙膑,在此操练兵士,著作《兵法》,但尚未见于史书。安东卫明代以前的历史和建置沿革情况,因史籍湮没,暂时无法考证。今将明代以来的概略介绍如下:
据《安东卫志·里至篇》记载:“卫去海五里,按字义,‘卫\’,围也,防也。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卫”是明代的军事编制,每卫5600人,都设在要害地区。可见安东卫是以其地理位置和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命名的。
明代定鼎之后,因倭寇窜扰,朝廷遂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很多卫、所,计有防海卫、防运卫十九处和所十五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五军都督管辖。安东卫,就是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经出现。
明朝立国之后,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各地,始犯辽东,继犯江浙,后犯山东。
日照乃山东海防前哨,而安东又为山东东南门户。在安东设置防海卫,当然是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洪武十六年,朝廷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等大臣,巡视东海沿岸数千里,拟在要塞地区设置卫、所,以便防倭御寇。不久,设立安东卫,置行都司(为省级最高军事执掌机关)、指挥使(统率卫兵之首领),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所辖百户所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驻安东卫城,后所驻卫城东北九十里,名曰石臼寨,后称石臼所,有专城,实为分汛要地。明代天顺(1458-1464)年间,调中所去天津卫,调右所去徐州卫。属安东卫的只有前、左、后三个千户所,每所都设正副千户、百户等职。
据《安东卫志·形胜篇》载:“原建城卜基于今卫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尚存”。何时移于今之安东卫地,其说有二:一说是洪武之季时。清康熙十年卫守备赵双壁,在《卫志·文昌阁序》一文中说:“安东卫城,建自旧明洪武之季时……汤信国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划,欲建城郭……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即今之卫堂处也。信国环视形胜,见左山如屏,右河如带,大海绕于前,关山耸于后,遂移其地,而城成焉”。
另一说是明弘治三年所筑。如《山东通志》(雍正本)附记安东卫城一文载:“明弘治三年(1490)所筑,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门楼四座,池宽二丈五尺,深八尺。”
上述二说虽然不同,建筑年代相差百余年,但原建城于坊口,后移今之卫地,事实无讹。
安东卫古城,明洪武年间全部用砖石构筑,城墙“周围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垛口一千三百零”(见清康熙十二年版《安东卫志》),上设5个哨所,下有4个城门,城门内各有3间门房,用来保存武器。城内街道是标准的“棋盘街”格式,东西南北大街交叉成十字形,全城有24条小巷。4条大街上共设有8个哨所,小巷内分设4个哨所,夜间士兵按时巡逻。城内建筑有按察司、守府、卫衙、经历司、镇抚司、左所、前所等官署。另有兵营、仓廒、制造局、武库等,城东建有教场供操练士兵。其他演武厅、鼓棚、辕门等一应俱全,整个安东卫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兵营。
古说安东卫方圆八里。按照卫城遗址,参考东西南北四街长度,应为方圆3600米,7华里多。城墙高约11米,下底宽约13米,顶宽10米,可容八骑并行,城头每2.8米设一垛口,共1300个。卫城上有大铜炮8门,小铁炮4门,三眼铁铳4杆。岚山头海口设有大铁炮9门,中铁炮4门,小铁炮5门。
城上俱有门房三间,供藏武器之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共设八铺、小巷四铺,按时巡更,以防盗贼。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毁,圮为平地。
除城池外,城内建设主要有公署、儒学、仓库、武器库、演武厅、庙宇等等。大街有东西石坊。这些古建筑,历经明、清多次兵火和康熙戊申地震,久已废圮。
墩台,是古时用以举烯烟、传敌情,以防不虞的军事通信设施。安东卫的墩台,主要设在沿海汛口要地。每个墩台配有旗、锣、烟筒,有警必举,千里之地,瞬息可知。当时设在日照境内的有两种墩台:一是军墩,即由巡查军士护守之墩;二是民墩,即由民卒护守之墩,每墩设卒4名,总计墩卒(包括军士和民卒)112名,每名供给工食银四两。墩下置赡养地八亩,建安息房数间,供墩卒安置家室之用,以便他们种桑麻,养鸡犬,守墩为业。一有紧急军情,白日则燃起狼烟,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传递至速。嘉靖三十一年和三十四年,倭寇窜犯日照沿海一带,皆被击退,无不奏效于墩卒的尽职尽责。
城内古建筑久已无存,城墙于抗日战争时期拆毁。安东卫在日照沿海建有28座烟墩(烽火台),均已废毁。(本报记者 谢岩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从省政府网站了解到,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提高...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