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海
丁邦海夫人黄玉双和儿子丁泓楚研究刻瓷
丁邦海《醉苗乡》刻瓷板
丁泓楚《观世音菩萨》刻瓷瓶
黄玉双《丝路之歌》刻瓷瓶
丁邦海《中华五岳雄千古》刻瓷瓶仕女人物、肖像、山水、文石、花鸟鱼虫,还有令人感叹的瓷板屏风刻瓷、特大山水系列刻瓷瓶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丁邦海的工作室内,琳琅满目地陈列了众多精品。每件作品,丁邦海都以匠人之心精雕细琢。煌煌专著《中国刻瓷艺术》,为传承和发展中国宫廷艺术——刻瓷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丁邦海说,为刻瓷技艺的传承发扬而贡献,责无旁贷。
◇痴迷国艺研创刻瓷艺术之家
1961年出生的丁邦海原本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刻瓷。其间,丁邦海先后得到著名陶瓷大师朱一圭、张明文、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一民的精心指导,后拜北京刻瓷传承人陈永昌为师,成为北京刻瓷第四代传承人。
开始时丁邦海只把刻瓷当成爱好,后来因痴迷于此,他毅然辞职专职从事刻瓷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丁邦海的刻瓷作品件件惊艳于世,也为淄博刻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丁邦海的夫人和儿子也痴迷于刻瓷艺术,成就非凡。夫人黄玉双是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作品《普贤菩萨》获2013“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作品《观世音菩萨》在第六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中荣获金奖。儿子丁泓楚初中起跟父母学习刻瓷艺术,大学毕业后毅然从事刻瓷艺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在各级评比中获得金、银、铜奖50多项。
一家三口都从事刻瓷艺术,这在行业内也很少见,可谓刻瓷艺术之家。三人能有如此成就,付出也是巨大的。多了份惺惺相惜,也多了理解支持。每年全家人都制定计划,创作新作品参加各级展会,斩获奖项无数。
◇崇尚工匠精神追求创意创新
丁邦海崇尚工匠精神,把职业当事业,把事业当信仰,在刻瓷艺术上力求创意创新,先后创作出一系列令人叹服的精品力作,被誉为创新型实力派刻瓷艺术家。
丁邦海被公认为“中国肖像刻瓷第一人”,特别是釉雕肖像、佛像堪称一绝。他几十年来坚守釉雕工艺创作,锐意创新,突破了传统刻瓷工艺,丰富了刻瓷艺术的表现力,提升了刻瓷艺术的工艺价值,使刻瓷艺术产生飞跃。创作的《日月观音》、《宝印观音》和《苗女出嫁》等大型釉雕作品,在历届展会中得到陶瓷专家及收藏家的高度评价,成为运用釉雕工艺创作作品最多、研究最透彻、成就最大的刻瓷艺术家。
在清华美院教授王建中的指导下,丁邦海多次外出写生,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他运用点刻、线刻和面刻工艺结合雕刻,以西画中光影造型因素强化山石的质感和体块感,表现出光感的丰富变化,创造了以石纹肌理雕刻法表现刀刻的石质结构和金石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瓷艺术语言和风格。
丁邦海坚守大国工匠精神,专注执着、甘愿寂寞。他曾慨叹,创作过程虽然辛苦,但很值得。“创作能为社会留下一笔文化遗产,让后人见证自己的成就。希望上百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的名字。”
◇廿载匠心筑梦传承重任在肩
二十年前丁邦海曾有一个梦想,出版一本介绍刻瓷艺术的专著,向全国推广刻瓷艺术。因为刻瓷艺术要想更好传承发展,不仅要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学术理论支撑。
2013年7月,丁邦海终于圆梦,编著出版了《中国刻瓷艺术》。此书全面系统介绍了刻瓷艺术,首次对刻瓷艺术的各种工艺和技法进行了科学分类,填补了我国刻瓷艺术理论研究的部分空白。本书提升了刻瓷艺术在中国陶瓷界和工艺美术界的影响力,对刻瓷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此书现已被淄博职业学院、山东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研修班作为培训教材,全国还有几所大学和职业学院也选择该书作为培训教材或参考资料。
紧张创作之余,丁邦海还致力于刻瓷艺术推广和传承培训工作。他受邀为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中心做刻瓷艺术专业培训,主持编写了《中国刻瓷艺术教学培训大纲》。被淄博职业学院聘为山东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研修培训授课专家。他还开发并建立了刻瓷艺术教学培训系统,使刻瓷艺术走向了较为规范的教学培训轨道,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国刻瓷艺术的发展。
“只有在作品中融入大国工匠的精神,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刻瓷艺术精品。”丁邦海如是说。在一生专注中,他用精湛技艺成就了一件件作品,更用全部心血助力刻瓷艺术传承发扬,流芳百世。
(晚报记者刘洪霞孔晓文)
新闻推荐
新动能、新场景亟须新保障—— 首版次软件保险试点为企业扫除路障
软件入保险后,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来赔偿。CFP供图■记者手记在市场精细化发展的当下,创新俨然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保险也不例外。尤其在新动能不断被激...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