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4·23世界读书日”的东风,“国内名校图书借阅榜”再次占领很多人的朋友圈。这个榜单每年都要在江湖出没一次,数据未必准确,本身也有一些争议。小编并不想蹭热点,只跟朋友们来聊一下榜首作品,为什么是《平凡的世界》?它到底是不朽的精神史诗,还是笨拙的平庸之作?大家都爱《平凡的世界》
这个榜单公布了国内17所知名高校图书馆借阅最多图书的排名,各所学校有所不同,比如北大排名第一的是《论美国的民主》,清华被借阅最多的是《理想国》;当然,也有《固态化学》、《C++程序设计》等专业书籍。但统览全部借阅榜会发现,不管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还是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几乎所有高校的大学生都在读同一本书——《平凡的世界》。在多所大学,比如浙大、天津科技大、华南理工等,这部书居于榜首。综合排名,《平凡的世界》是国内大学生最爱读的一部书,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喜爱《平凡的世界》的,不只有大学生。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读者接受程度中,该书位列第一;在“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它甚至超过《红楼梦》,名列“读者最想读的书”第二名。
但凡对文学稍有点兴趣,就多少会对这部书有所了解。正如书名所言,作者路遥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平凡的世界”。他写了普通的兄弟两人孙少安、孙少平在1975年到1985年10年间的生存境遇,他们的读书、劳动、爱情、婚姻、挣扎、奋斗,同时也折射了这10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
全书共分三部,有三条主线。一是弟弟孙少平,一个从贫困农村走出的青年,如何渴求知识,渴望现代社会城市丰富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如何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拼命走进城市;二是哥哥孙少安,作为留在家乡的农村青年,如何凭借勤劳苦干,克服种种农村政治的弊端,艰难探索农村人的生存与发展道路;三是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路遥试图通过其仕途道路,展示由村到县、地、省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
路遥写这部书,无疑有着较大的“野心”。他花了6年多的时间,要写一部恢弘的时代史诗、一部壮阔雄浑的命运交响曲。他写农民的不甘与奋斗、苦难与追寻、艰辛与尊严、温暖与包容。某种程度上来说,路遥实现了他的理想。如果他能知道,30年后国内一流大学的精英学生们,仍然每年都在一遍遍读这部书,应该会感到欣慰。
我们看的是不是同一本书?
《平凡的世界》被不少人推上神坛,豆瓣评分9.0。“多少次哭得稀里哗啦”“灵魂被拯救”“最喜欢的著作”“悲壮的生命赞歌”“强烈推荐30岁以前必读”“让我更爱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都是读者给予这部小说的赞美。在路遥去世的前一年,这部书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同为陕西作家“三侠”之一的陈忠实曾说,《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然而,“长篇流水账、毫无文采可言、地摊文学的水准”“硬伤很明显、人物很单薄、情节有些很刻意,浓浓的刻板套路”“没有朋友推荐的那么好,可以肯定的两点是:一,路遥不了解女人;二,路遥最热衷的应该是政治”“这种煽情苦情励志性质的故事最适合农民工口味”“路遥能力有限,要写一部时代性的东西,得抢在时代的前头”“价值被远远高估,如果史诗就是这样堆积苦难,很难看第二遍”……这些也都是读者对这部作品给出的感受!
好像说的并不是同一本书?!
《平凡的世界》刚问世时,遭遇的第一波评价并不高。1986年的冬天,在北京召开该书第一部研讨会的时候,评论界几乎是全面否定。甚至有人说,不相信写出《人生》的路遥会创作《平凡的世界》这么差的作品。
是读者成就了路遥。在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该书进行了连播后——是的,那时候电台有“长篇连播”这个栏目,深受亿万听众喜爱。该书连播引起了潮水般的反响,据说当年直接受众达3亿人之多,听众信件雪片般飞进央广。有听众说,他们3个队270人住在四层楼房里,约有100部收音机,中午12点半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
作为一枚中文系的学生,小编对上世纪90年代初《平凡的世界》走红的情形记忆犹新。那个时候这部小说就席卷了大学校园。哪怕是理工男,对该书也十分熟悉。熟悉到很多人都去读了路遥就该书写的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假如某同学爱睡懒觉,同学们往往会用此人“早晨从中午开始”来进行调侃。
大概是新一代读者成长起来,不同的声音重新越来越多。这也是多元化思想解放、创作界百花齐放的结果。
长的是苦难 短的是人生
对于该书和《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等一起,连续多年成为大学生最爱读的书。有人表示,这些都是中学时就看过的书,如果大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素质停在这里,值得深思。小编对该观点部分赞同。虽然并无半点对路遥不敬的意思,但《平凡的世界》确实该是一本中学时代读的书。作为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确过于保守朴素。它太质朴了,质朴到笨拙。语言寡淡乏味,人物太脸谱化、理想化。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励志意义大于社会意义、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当年读者对这部小说的喜爱是真诚的,今天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重新评价也是真实的。爱它的读者,在小说里看到了自己,底层身份、变革记忆、物质匮乏和迷茫青春。有网友说,这本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共同的中国梦,他们在书中感受到了相似的情绪——不甘、不妥协、力争上游;信奉着相似的信仰——平凡的世界里,靠自身的努力,都可以不平凡。
读者对这部书的追捧,也有对路遥本人缅怀与惋惜的情感混在其中。在路遥的年代,写作是个刀耕火种的体力活。路遥一生贫穷、好强,患有严重肝病,42岁就去世。他最后几乎在和死神抢时间,昼夜颠倒,殚精竭虑,真正的“字字看来皆是血”。
没有任何作品、任何作家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即便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样的大文豪,也从来都有否定的声音。《平凡的世界》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并不意外。
路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更是一个苦难的世界。之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为其感动,还有人会读来落泪,是因为我们仍能在其中看到生活的不易和自身的渺小。所以,并不必苛求这部小说在文学层面上的不足。平凡就是一种不完美、有缺憾。生命是在苦难与抗争的平衡中缓缓徐行,不会为谁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也终将短暂。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京兰)25日起,2018年山东省艺教委培训中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原山东省学生艺术水平考试)开始报名。今年继续采用2012年以来的网上报名、确认、缴费、查询系统。由考生直接登录山东省...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