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气象订阅号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2018年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智慧气象。那么,什么是智慧气象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智慧气象?
当降雨量达到阈值,积水监测和内涝风险管理系统自主运行,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政府决策部门,交通、市政等部门迅速采取行动,灾害风险得到大大降低;当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供暖、电力等单位将根据定制化的预报产品,启动相应预案,将对公众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当台风来临时,出海打渔的“船老大”直接收到包括气象预警在内各类信息,按照引导回港避风……
在前端,气象部门搜集、应用、分析、运算气象数据更为“智慧”,预报产品更加精细化;在应用端,从防灾减灾到保障生产活动,再到公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智慧”的气象服务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
智慧气象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1、数值预报——将风云变幻纳入公式之间
曾几何时,人类是通过观察天气现象、结合经验来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大气是一种流体,它的基本运动遵循着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气象学家通过对大气理论推导,得到了一组关于大气状态変量的偏微分方程,包括运动方程、热力学方程、连续方程、状态方程以及水汽方程。而在已知大气当前状态与大气周边环境条件的情况下,求取这些方程组的近似数值解,就是数值天气颈报。
简单来说,预报天气,就像在解一道数学题。
2、 信息化——提供精算天气的强大保障
近百年来,气象观测从目测进化到自动观测,气象数据的记录从纸笔、打孔卡进化到磁盘阵列,计算也从人工计算进化到超级计算机。这一切,都是可以称作“信息化”的过程。“智慧气象”既要依托海量数据,更要善于搜集、传输、储存、处理海量数据。
硬件方面,气象部门建设了“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网络系统,软件方面,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CIMISS)是气象部门交出的答案。
另一方面,气象部门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能力已达到每秒1360.7万亿次,全国8个区域中心高性能计算能力总计340万亿次,我国初步建立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实时监控系统和有限调度能力。国家和区域数值预报中心也开始尝试使用“太湖之光”、“天河二号”超算资源开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业务移植和科研开发。
3、智能网格——让天气预报更加精准
不少人会吐槽,明明天气预报下雨,实况也的确下了雨,可是这场雨还真没下到“我”头上。
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虽能依据气象监测站点的数据来预测天气,但是站点本身分布并不均衡。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一张载有预报服务数据的“大网”正均匀铺展开来。你在哪个网格里,就能得到该网格的天气预报。目前,网格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5公里×5公里,时间上则可实现3小时发布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
从手绘天气图到数值预报,从格点化预报到网格化预报,当前,我国天气预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已大大提升。
我国气象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开展72小时内的1小时间隔预报,将日极端温度和湿度预报时效延长到15天,并试验开展2.5公里×2.5公里网格的全国天气预报以及10公里×10公里网格的全球预报。
4、为农服务——智慧掌握农作物生长环境
如果农民能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市场供需、农作物生长等数据,足不出户就可观测到大田里的实景和相关情况,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不仅能避免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而且可以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如今,在我国不少农村,现代设施农业已可以将农业小气候监测、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融为一体,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实景监控,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实时看到各个大棚内的气象数据及未来走势。通过气象信息智能化服务系统,实现智能通风、智能降温、水肥一体化、智能补光、智能喷灌等远程操作。
5、公众服务——让生活体验更安全便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生活”正慢慢地走近我们的生活:正准备开车出门,打开地图搜索路线时,一条“目的地有雨,请带好雨具”的提醒随之弹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窗户”,当感知到大风、下雨等天气状况时,“请关闭门窗”的消息便发至他的手机端……
越来越多的家电和设备基于物联网和传感器,与其具有智慧气象功能的CPU相连,可使我们的生活体验变得“随心所欲”。而这背后离不开气象大数据的支持。
6、专业服务——融入行业“智”无止境
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通过传感器、控制和软件应用程序,智慧气象还与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系统连接起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负荷预测、发电预测等,从而优化能源生产、提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动态调整能源供应。譬如,山东康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周村区南郊镇清泉村,利用智慧气象理念,助力农产品种植、蔬菜无土栽培、小麦和牲畜养殖,实现自动控温、调湿、采光,促进新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开启智慧农业生产新模式。
当前,中国气象局与阿里云、京东大数据等开展了广泛合作,信息共享更加充分,专业气象服务将更为智慧。未来,智慧气象将不断渗透到智慧林业、智慧旅游智能建筑等领域,甚至将服务于新业态的产生。
乍暖还寒你应该怎么办?
春季,早晚温差大,白天温暖如春,夜晚寒气袭人。这种天气状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赶紧学起来吧!
乍暖还寒宜“捂”两头
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的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的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专家认为,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的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保暖适当莫“捂”过头
生怕孩子着凉生病,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
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新闻推荐
□记者张杰通讯员黄志鹏泰钢工作人员在进行水质监测□记者张杰摄“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家庭单位,甚至个人来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我们企业,水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正常运行就...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