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闫继勇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法院牢固树立大局、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忠实履行法律职责,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入推进司法改革,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各项工作呈现出整体推进、层层突破、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司法服务和保障。2013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办结各类案件 615.4万件,标的额 1.8万亿元,在齐鲁大地演奏出一曲绚丽的司法乐章。
服务大局永远在路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近年来,全省法院贴近大局谋发展、围绕中心抓工作,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时调整和更新司法工作理念,切实增强了司法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更好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发挥司法职能,全省各级法院牢固树立大局意识,2013年以来,省法院先后印发了促进征收拆迁法治化、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保障自贸区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意见,切实增强了司法服务大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联集团是省属企业,曾在家电销售等领域全国闻名,后来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边缘,其彩石山庄房地产项目涉及2000多名购房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并积聚大量社会矛盾。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济南中院逐一研究、论证、破解司法程序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依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司法解决方案和工作流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依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2013年以来,全省法院依法惩处黑恶势力、严重暴力犯罪、制假售假、危害食品安全以及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 29.9万件,判处罪犯36万人,对 1.9万人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审结了招远“5·28” 涉邪教故意杀人案、于欢案、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济南庞红卫疫苗案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着力推进法治反腐,依法审结薄熙来案、苏荣案等一批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切实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
把法院工作自觉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全省法院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近年来,各级法院依法妥善审理因楼市价格震荡引发的房屋买卖纠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准确把握破产案件受理条件,恰当运用破产重整与和解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依法稳妥审理因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开发、 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纠纷,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积极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2016年7月22日,在省法院的推动、参与下,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内第一部促进多元化解纠纷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这也是山东法院立足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为及时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让“纸上权利”变“真金白银”,全省法院健全完善执行联动、执行威慑机制,通过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压缩被执行人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的空间。自2013年以来,共执结案件 158万余件,标的额5720亿余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着眼大局、服务中心。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近年来,全省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工作始终做到了与大局合拍同步、同频共振。
法槌起落情系民生
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服取决于司法为民的深度和广度。人民法院只有心系群众,为人民司法,替群众分忧,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司法的公信力。
“大娘,您好!若您需要立案请左边走到立案登记室窗口,反映问题请右边走到接访室,联系法官请到二楼群众服务中心。”
“ 法院大厅这么大,俺又不识字,正为怎么走犯愁呢,这小姑娘就热情地给俺指路了,真好啊!”自觉践行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的“四心工作法”,已然成为全省法院一线法官服务群众的常态。
人民群众到法院打官司,最先接触的就是立案、信访等诉讼服务窗口,窗口的形象就是法院的形象。为此,省法院制定出台了《全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对诉讼服务中心实行名称、品牌、清单、标识、流程统一规范,通过建立健全立案审查、财产保全、诉讼指导、来访接待、司法救助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使群众诉讼更加方便快捷。
针对经济转型期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全省法院连续4年收案过百万的情况,各级法院大力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内部挖潜,统筹人员调配,向审判一线倾斜,大力实施“审判提速”工程,明确办案指标,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管理调度,组建新型审判执行团队,2017年简易程序适用率比2013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有效提高了公正司法效率。
大力推进司法公开,薄熙来案在济南中院一审期间,到济南参加庭审情况通报会的境外媒体记者就有近300人;几天之内,“@ 济南中院” 官方微博播报的庭审实况被数亿人关注。全省法院全面建成了审判流程、庭审直播、执行信息、裁判文书等公开平台,及时向当事人推送案件信息,实现了“每庭必录、每日必播”。截至目前上网公布裁判文书 342.3万份,居全国法院第2位。
2015年3月2日,山东省法院开通运行的律师服务平台,有7大类 25项功能,现有1549家律师事务所参与使用该平台,律师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网上立案、网上阅卷、观看庭审直播等,并与法官进行互动式交流。
“法官说的话当事人不信,律师说的他总要信吧?”山东省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实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并深入落实立案登记制,畅通申诉、申请再审渠道,实行院领导带班接访、阅办人民来信制度,全面推行远程视频接访,破解信访难题。据统计,山东涉诉赴省进京访数量已连续5年下降,其中2016年赴省访、进京访同比分别下降44.5% 和17.6% 。
此外,各级法院和广大法官“心中时念农桑苦”,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积极推行“法官工作室”“车载法庭”“道路交通事故法庭”等便民利民办案方式,采取送法下乡、上门立案、巡回审理等措施,让“法官跑起来,群众稳下来”。广大法官深入乡村、集市、山区,面对面、零距离为群众解疑释惑、提供咨询,架起了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积极构建“刑事、执行、信访”救助体系,2013年以来,全省法院为 3952名困难当事人发放救助金 8425万元。
通过定分止争的司法实践,缓和利益冲突,妥善化解矛盾,全省法院将审判服务充分延伸,从而使司法职能在保障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中得以彰显。
厚德载法促德正法严
法官的良好品格和素养是保证法律公正实施的基本要素。
良好的品行从学习中来。近年来,全省法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开展“假如我是当事人”换位思考、办案法官轮流接访、“零错案、零上访、零投诉”竞赛、 “ 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 等活动,坚定了法官的政治意识和职业信仰,强化了法官的正气、良知、责任心。自2013年以来,全省法院共有528个单位和1143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法院和优秀法官。
信息时代,案件出现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将对法院的声誉造成损害,这也倒逼法官要不断提升司法素质。全省法院积极适应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通过开展庭审观摩、案例研讨和办案标兵、接访能手、优秀文书评选、司法警察大比武等活动,加大审判实务培训力度,2013年以来省法院共举办业务培训班286期,培训干警 3.4万人(次)。
法官办案如果仅满足于“法律上正确”,而不去体察当事人的疾苦,就容易生成漠视民生疾苦的“职业病”。为此,全省法院鼓励基层法官上门办案,认真倾听当事人和周围群众的诉说,组织广大法官走村进户,直面民生,体察民情,广泛开展社会性调查研究,把握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增强“为人民司法”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此外,全省法院还先后组织开展了评选道德模范家庭、义务献血、慈心一日捐、救助贫困母亲、结对帮扶贫困户等活动,不断强化干警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
为筑牢廉政建设防线,全省法院高度重视队伍廉政教育,已连续四年开展“廉洁司法集中教育”,举办近百场“廉洁司法大家谈”报告会;深入推广“支部建在庭上”,开展规范司法行为、执行案款集中清理专项活动,加强司法巡查、审务督察,以“零容忍”态度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廉洁。
弘道养正,彰往察今。公平正义是人民永恒的期望与追求,守护公正,践行法治,全省法院人永远在路上。
新闻推荐
本报1月24日讯(记者王小蒙通讯员孟聪王晓荣)近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社区健康大讲堂宣讲团队走进历下区智远街道办事处盛景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活动。疾...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