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曜瑄
唐代诗人章碣曾写过一首诗,用来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的意思是说,秦始皇为了万世基业,焚书坑儒,搞愚民政治,但是时间不久,天下就大乱了。而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正是由于刘邦项羽的“不读书”。
章碣为什么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刘项的“不读书”,过去对这个问题领会不深,前段时间读了一篇文章,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是“刘项原来不读书”,其实是刘项原来“没书读”。为什么说没书读?因为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为了愚弄老百姓,已经把书都烧了,其意在于讽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指你秦始皇虽然把书都烧了,但也没能挽救秦朝灭亡的结局。
二是刘项的“不读书”,意指造反。在这里“不读书”成了造反的代名词。大家知道,过去社会上有一句俗语,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意思是读书之人懂礼仪,守规矩,不会造反;而那些不读书的人,才容易感情冲动,莽撞行事,造反闹事。而刘邦、项羽正是由于不读书,没有成为书生、秀才,而成了揭竿而起造反闹事的草莽英雄。
三是章碣在这里道出了一个历史事实,刘项在造反起事之前,确实没有很好的读书,所以用了“原来”二字。根据有关历史记载,事情确实如此,刘项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真正地认真读书学习,比如项羽,虽然从小叔父就为其请了专门的老师教他,但是由于项羽从小就因家庭条件较好,属于纨绔子弟一类,多喜欢舞枪弄棒,不喜欢读书,就是读书也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没有想到后来的事情。而刘邦,由于当时家境贫穷,自己又多在市井中游手好闲,交结了一批地痞流氓之类的朋友,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也没有很好地读书。尽管后来刘项成了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但年轻时的这一段历史,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一点,就是历史上的刘、项绝对不会不读书。试想,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如果不读书,怎么能带兵打仗?他们的作战计谋从何而来?而作为一个开国皇帝的刘邦,如果他不读书,又怎能夺取政权,治国安邦?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历史上的刘邦、项羽不是没读书,只是读书的阶段,读书的条件,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方式,读书的态度,因人而异有所不同罢了。比如:项羽从小读书的条件较好,年轻时读书相对较多,在内容上军事方面的较多,但多是装点门面,在乎名声;而刘邦更多的是随着历史的演变,为了治国理政的需要而读书。这里有刘邦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为证,信中写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意思是我遭逢动乱不安的时代,正赶上秦皇焚书坑儒,禁止求学,我很高兴,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读书的重要,于是让别人讲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实在有很多不对的地方。由此可见,所谓的“刘项原来不读书”只是一种说辞,其实不然。
作为后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从这则故事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读书的重要性、读史的重要性。
(作者系东营市第一中学学生)
新闻推荐
本报1月23日讯(记者赵晓林)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山东省文物局、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主办,山东博物馆、吴卿工作室承办的“缘生妙有随缘自在——吴卿金雕木刻精品展”开幕式今天在山...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