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山东新闻 > 正文

首批国家级非遗山东琴书传承人姚忠贤:没有年轻观众,琴书咋有活力

来源:齐鲁晚报 2018-01-22 15:37   https://www.yybnet.net/

姚忠贤,山东济南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传承人,济南市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亲上亲》《生灵叹》《正反话》《断桥相会》《刘伶醉酒》等。身为传统曲艺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姚忠贤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能参与到歌剧表演中去。1月初在南京举办的中国歌剧节上,民族歌剧《檀香刑》一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在剧中山东琴书要单独登台表演,负责说唱每一幕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环境,戏份相当吃重,这个担子只有姚忠贤才能够担得起。从艺六十多年,为了这部剧,姚忠贤还在像学生一样钻研琢磨,“我真的感到了艺无止境,确实是活到老、学到老。”

本报记者刘雨涵

带着琴书登上歌剧舞台

技艺又精进了一步

在根据诺奖得主莫言长篇小说改编的民族歌剧《檀香刑》中,中国传统曲艺山东琴书与西方歌剧融合、碰撞而呈现。这部剧今年1月初参加在南京举办的中国歌剧节,一经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有专家称,“将歌剧与山东琴书结合在一起,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尝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都在其中得到了共生。”

在剧中,作为串场的山东琴书要单独登台表演,戏份相当重,这个担子只有姚忠贤才能担得起。作为山东琴书传承人,这种表演体验对姚忠贤来说也是头一遭,首次加入到歌剧表演中,他如履薄冰,生怕因自己而造成纰漏。“这部剧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整场演出阵容达到二三百人,而我要一个人单独上场7次,负责说唱每一幕的故事内容和人物环境,我也怕担不起这个担子,影响剧目质量。”不过,不服输的姚忠贤又从头在表演、唱腔方面推敲琢磨山东琴书。“这个故事是个悲剧,与琴书诙谐幽默的风格有很大不同,如何在不欢快的现场抓住观众,我反复琢磨这个度,对每一字、每一句的设计都要细细推敲。”姚忠贤在表演中还要自拉自唱,这在过去也是没有的,“以前顾得了拉就顾不了唱,顾得了唱就顾不了拉,我都快八十岁的人了,还要继续学习。”

尽管过程艰难,但姚忠贤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我要让奔着来听歌剧的观众被山东琴书的魅力击中。”通过《檀香刑》的演出,姚忠贤感到自己的琴书技艺又精进了一步,“这比什么都让我感到高兴!”

痴迷琴书

即便失意仍不忘初心

回顾自己的从艺路,姚忠贤形容是“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他没想到当年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的手艺,竟然成为自己的第二生命。“我小时候家庭生活困难,身体不好,父亲看我下力不行、眼睛也不行,就想让我早点出去,学点本事混口饭吃。”1955年,姚忠贤拜入北路山东琴书创始人邓九如门下,成为唯一的“门里徒”。“我一直与老师形影不离,吃住都在老师家,老师走一步我跟一步,听的、见的多了,学习起东西来基础打得牢。”

刻苦勤劳,又有几分天资,姚忠贤短短几个月就入了山东琴书的门,可以跟着老师登台演出了。“那时在小书场演出,常听书的观众都拿我当自家孩子,唱错了也不要紧,很谅解。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到了1956年底,姚忠贤又跟着老师进入了济南市曲艺工作队(济南市曲艺团前身),“到了剧团表演有了舞台、音响,上台需要换服装、化妆,每天都要练功学习,按时上班下班,一切都正规起来。”姚忠贤时常跟随剧团上山下乡演出,挑担子,推车子,打着煤油汽灯,一走好几十里地,“那时我们的思想很单纯,不问报酬,只要能演出就很带劲儿!”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剧团解散了,姚忠贤被分配到长途汽车站,进入了宣传队。“那时我在候车室演出,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在发车前用琴书来宣传毛泽东思想。这种表演不受约束,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而且深入生活之中,我唱得更加自如了,那几年我的琴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977年剧团恢复,姚忠贤再度回到专业队伍中来,而这时他的思想与过去又不一样了,他想肩负起恢复北路琴书的责任。“当时每次汇演,都是南路、东路琴书在台上唱,没有北路琴书的身影。我老师一生就教了我一个徒弟,我不能让北路琴书从我这儿消失。”于是姚忠贤招收学生加紧传授,恨不能让学生一天之内就学会了。他带着学生首次参加汇演,就夺得了一等奖。“北路琴书又展现在观众面前,我没给老师丢脸。”

上世纪80年代,影视歌舞等流行文化开始兴起,传统曲艺受到了极大冲击,剧团也改成了承包制。“没人跟我争琴书了,都唱歌跳舞去了,这时只有我还在坚持。但是改成承包之后人家不要我了,我就撂下狠话说,你今天用土把我埋起来,早晚有扒我的那天!”没有人手,姚忠贤就找外地人帮唱;没有场地练习,他就躲在衣橱里、骑在车子上练习,“当时真是和着了魔一样,好多人都说我快神经了。”不疯魔不成活,一直没有放弃山东琴书的姚忠贤终于等来了趵突泉这个曲艺演出阵地。1985年,文联等单位召集起济南曲艺家在趵突泉表演,每天两三场演出,姚忠贤一演就是十年。“是趵突泉把山东琴书救起来了,没有趵突泉,没有我的坚持,山东琴书现在就没有了。”趵突泉的游客来自全世界,观众的鼓励给了姚忠贤莫大的信心。

变革求新

一个曲种三个牡丹奖

不仅要让老观众喜欢山东琴书,姚忠贤还想让年轻人也爱上它。“没有年轻观众,这种艺术也就没有生命力了,慢慢就完了。”于是,姚忠贤选择到山东轻工学院的大礼堂去表演,看看琴书到底能不能感染年轻人。“学生不爱听可能就会轰你下去。当时我一唱下面就开始躁动,我很害怕,以为学生们要轰我下台了,结果仔细一听,他们是在热烈鼓掌。我唱一句,台下就一阵掌声,这场演出给我增加了好大的信心。”

姚忠贤认为,艺术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要觉得老东西就是好的,琴书在三百年前肯定不是现在这样,这都是老艺人们不断改进的结果,你硬停留在过去肯定不行。”于是姚忠贤对琴书精简内容、加快节奏,更适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过去,一段琴书要唱二十多分钟,因为那时要敛钱,二分钱一段,唱短了观众不干。我在不影响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将每一个节目掐到十来分钟,节奏更明快。”为了消除年轻观众对琴书的距离感,他甚至还在表演中加入了《青藏高原》《月亮之上》等流行歌曲的元素。“这样年轻人听着更亲近。”

姚忠贤凭借着对山东琴书的这分执着,在2000年拿到了第一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但比奖项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学生杨珀和罗晓静也都夺取了“牡丹奖”。师徒仨“牡丹奖”,这让姚忠贤感到自己尽到了传承人的责任。

回想自己坎坷的从艺路,再看看当下传统曲艺不景气的普遍状况,山东琴书能继续活跃在舞台上,这让姚忠贤倍感欣慰,更觉得使命压身。“我们山东琴书要走在前头,不能失落。艺术绝对是无止境的,你怎样去研究它,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新闻推荐

飞机上解禁手机不宜盲目“跟风”?

继海南航空、东方航空为手机飞行模式“解禁”之后,南方航空、厦门航空、山东航空、春秋航空、祥鹏航空、深圳航空等也陆续宣布允许乘客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的时间表,实现“空中开机”……旅客一般可在...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首批国家级非遗山东琴书传承人姚忠贤:没有年轻观众,琴书咋有活力)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