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说读书是一种享受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说的都是书中的文字带给人的思想冲击和审美愉悦,但事实上,书籍的形态本身,也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感受。千篇一律的简陋设计,会使读者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完美的书籍形态,则能触动人的心灵。打开一本书,通过手的触摸,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书籍形态所呈现的质感和美感。近日,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军的《历代书籍形态之美》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从古到今,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书籍形态之美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内容和形式,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书籍也是如此。用图文符号写或印在一定规格形式上和材料上面的著作,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书籍。首先要有图文,然后才是形式和材料的选择。上古时期,档案就是书籍,到春秋末叶才出现传播知识、教育后人的著作,从此档案和书籍才有了区别。“书籍”在古代也称为“典籍”、“载籍”。在古人通常的概念里,对书很少直称为书。直称为书的,通常指书法、书写、书体等。
《历代书籍形态之美》一书认为,中国在数千年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书籍的形态也在逐步演进。最初形态的书籍可能是一片干树叶,也可能就是一片沙地,真正的起源已很难考评。甲骨文作为传递信息的记号,是今天可见到的最早的书籍雏形。尽管古代的记事方法有刻写在岩壁上的方式,有结绳的方式等,但是,文字的出现结束了只能靠语言传布信息的时代,也取代了记录的早期形态,为真正书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常人们将甲骨文、钟鼎文、石经看作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
书籍装订经历过 卷轴装和经折装
我们现在常见的书籍是一页页装订起来的,而在此之前,还经历过卷轴装和经折装。卷轴装的书,卷起来和打开来都不方便,特别要阅读卷末的文章,与简册一样,得全卷打开,如果读到最后又想重读前面已读过的文字,则又要倒卷回来,更是费工夫,这就势必要加以改进,于是就出现了经折装(或称折子装)。
经折装的装帧形态是把一个长卷子反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前后加上两个硬纸板,裱上绢、布或有颜色的纸,作为书皮。经折装的书籍每一页是相连的,有的一面印字,有的两面印字。两面印字的,看完一面再反过来看另一面,也很方便。佛教经典多用经折装,经,顾名思义与佛经有关;折,是折叠的意思,经折装书早期是手写的,后来也有雕版印刷的,它具有易于携带和保存的优点,已经接近于后来的书籍。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这种装帧形式后来为宋、元、明、清所沿用,直到现在某些艺术类书籍还采用这种传统的装帧形式。
从甲骨文、简册到活字印刷
穿越时空的书籍形态之美
造纸术发明后,纸成文字载体
从古代看,中国在商代中叶的书籍是“简册”,即用尖利的刀具将文字刻在事先削好的竹木片上,再用绳带串联。周代,青铜的钟、鼎也成为书籍,即文字事先被反刻在模具里,待浇铸后便成为“书”。春秋以后,书籍的形式是“卷轴”,即在轻薄的丝帛上用色写文字,收藏时绕中心棒卷成轴。东汉时,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技术,纸便成为书写文字的载体。后来除了卷轴式书籍外,以整张纸为单位的“折叠本”,订好的“册页本”“线装本”都陆续出现。待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结合雕版工艺,书籍便开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广为传播。
可见,书籍的装帧形态开始并不是现在这样的纸质书,而是经过绳子、竹木、树皮、墙壁、陶片、甲骨、金属、石头、缣帛等载体,最后才走上用纸的道路,然后通过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装订方法的变更等手段,书籍的形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于人们的阅读。
装帧设计就是要 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丰富多样的书籍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书籍形态的创新。郑军认为,创新并不是轻视书籍文化意蕴和书籍设计的基本形态,而是在已有形态的基础上展望中国未来的书籍前景,通过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设计,找到一条适合未来书籍发展的路子。
在创新的呼声之下,一些概念书开始诞生。早在1999年,中国美术馆就举办过“北京地区书刊设计艺术探索展”,展品中有些新的书籍形态,例如以玻璃、金属、木头、陶土等材料为媒介进行设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书籍设计界带来了一阵清风。通过展品,人们看到的似乎不是书籍,而是一些充满了幻想的思维方式。于是,也有人议论:这也叫书吗?
对《历代书籍形态之美》的作者郑军而言,之所以会写这么一本书,和自己从小就喜欢书分不开,“不光爱书中的内容,也爱书的墨香、触感”,“通过爱书、买书、编书以及讲授书籍设计课程,如今更加热爱书了”。日本设计师菊地信义说:“装帧设计者是在阅读了书稿之后才进行设计的。但是,读者是在阅读之前就拿到了书。装帧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装帧设计者需要站在未来读者的立场上,认真推敲装帧设计。”郑军认为,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书对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意义重大,而书籍形态与装帧在书出现时就自然存在了,因此,梳理历代书籍形态之美,必定有利于让更多更美的书诞生,“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综合)
金镶玉是一种修书方式
《历代书籍形态之美》一书,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包括简册、帛书、雕版印刷等各种形态的演变,竹简、布帛、皮纸各种不同材质的运用等;同时对书籍封面、扉页、插图、版式、装订方式等不同元素的设计做了详细探讨。
通过对书籍形态的历史回顾,我们会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书籍的形态无疑是越来越丰富的。以“书籍的印刷形态”为例,就有“旋风装书”、“梵夹装书”、“经折装书”、“蝴蝶装书”、“包背装书”、“线装书”和“金镶玉书”等等。
古籍修复中“金镶玉”的意思是:原书纸旧色黄,加之珍贵,喻之为金;套装的衬纸崭新洁白,喻之为玉。所谓“金镶玉”装帧的做法是:先将原书拆开,修补书页,溜补书口,然后在双折的原书页中衬上质量上乘、大于原书的新纸,再加上书衣重新装订成册。这样翻新的古书,古旧的书页与洁白如玉的衬纸互相衬托,焕然一新,宛如黄金镶进白玉一般。因此,严格讲,金镶玉不能算是一种古书装帧方式,它是一种修书方式,古书流传越久,就越容易受损,修书时,为了不再损书页纸边,而将新纸长出原书,这样今后书即便受损,也只伤及新衬纸,从而保护了原书。金镶玉书又名“惜古装”、“雪裤装”,前者的意思是保护古籍的镶衬法,后者是因为镶衬过的书纸页大而原书页小,就像古人穿的长袍、短套一样。
新闻推荐
山东省有森林公园247处,总面积达43.04万公顷,年发行森林旅游年票8万册 森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刘兵12月18日,省森林生态旅游协会对外发布2018年“好客山东·森林旅游”年票。该年票以低价为特征,方便了众多游客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山东省已有近...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