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有媒体调查发现从德国引进的百康、摩拉两款“生物物理治疗仪”,被各大医院广泛用于过敏原检测;但有国外论文认为,此类仪器不靠谱,所依赖的技术是“伪科学”,现实中也从来没见过正规的德国医院使用它。报道播出后,国家食药总局、国家卫计委下发文件,要求禁止此类仪器检测过敏原,并对两种产品的注册申请予以驳回。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直至年终岁末,在北京、上海、吉林、山东等地仍有不少医院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三甲医院,无视有关部门“禁令”,继续违规使用这类生物物理治疗仪,更有医生说出了大实话:“基层查的没那么严”,还建议厂商要“多做工作”,让被取消的注册证尽快恢复。
医疗圈的专业人士都十分清楚,过敏原检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随便一台“神机”测一测就能板上钉钉的。对于近年来流行于世面上的“生物物理治疗”、“生物共振”技术,还是应该怀着谨慎的态度求证。如果说这类技术真的颠覆了过敏领域基础理论,那应该会有很多相关研究文献出炉,但事实上,有关该技术的文献很少;相反,反对的声音在国外期刊上却并不少见。而医学发展到循证的时代,药物和疗法是否有效,要拿证据、拿实验数据说话;在没有实打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的前提下,医院和医生哪来的胆子引入“存疑”的仪器设备,让不知情的患者当小白鼠?又岂能在“上有禁令”的情形下“灵活应对”,让不靠谱的仪器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而今这种混乱的局面,仔细想想倒也不难“理解”。当初,许多医院斥巨资购买了仪器,要是不能回本甚至是有所盈利,是万万不愿意将其束之高阁、任其落灰的;况且在有的院方看来,像检测过敏原这种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用了伪科学的仪器,可能检测结果不太准确,患者要是表示疑问,可以换种方法再做检测嘛。而对于某些临床医生而言,本就吃了厂家不少回扣,更不愿意放弃这块“肥肉”;再者患者的检测费花得多了,部室也过得比较滋润,尽管说起来确实有损医德,但有的医生“利己”之心泛滥,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话又说回来,让院方、医生在禁令面前依然“胆肥”如故的,还是源自“基层查的没那么严”。不可否认,监管部门平日工作十分辛苦,或许有“照顾”不到的角落,但是,大面积、集中出现“令行不止”的事儿,公仆也得有所反思才是。为什么违规者会觉得天高皇帝远,不用自寻烦恼;为什么他们能一边继续使用“伪科学”仪器,一边谈笑风生地给厂商出谋划策?
就当前来看,扩大医疗监管的范围,强化监管力度,刻不容缓;而对那些不把患者放在心上、只顾谋求私利的医院、医生,执法者真的不必“太客气”,不仅要重重地开罚单,还得及时公之于众,以儆效尤。
■本报评论员 陈曦
就当前来看,扩大医疗监管的范围,强化监管力度,刻不容缓;而对那些不把患者放在心上、只顾谋求私利的医院、医生,执法者真的不必“太客气”,不仅要重重地开罚单,还得及时公之于众,以儆效尤。
新闻推荐
□记者吴荣欣常青报道本报济南讯近日,山东高速集团被世界三大评级公司之一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授予A级国际信用评级。该信用评级是山东省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也是全国同行业最高...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