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古时候,大多数普通学生要去私塾启蒙。识字、读书、作文,私塾先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私塾先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最好的先生是自己通过科举获得一官半职,不想当官或告老还乡后兴办教育,他们能从启蒙教到科举应考,还能用自己的考场经验为学生拔尖速成。当然也有读书人屡战屡败、散尽家财,只得一边教书一边应考。
蒲松龄:弟子无一通过乡试提起蒲松龄,大家都知道这人是个讲鬼故事的高手。蒲松龄除留下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聊斋志异》,还投身私塾教育事业40多年,教到70岁那年教不动了才回家。那么,这位教育劳模的成果如何呢?
有学者统计,正如他的科举悲剧一样,蒲松龄从19岁开始考童试,一直考到71岁才让主考官动了恻隐之心赏了个贡生。这位参加了近10次乡试也没能考取举人的私塾教师,教出来的弟子也没有一个通过乡试考试,令人唏嘘不已。
在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私塾在科举考试的主推下发展到最成熟阶段,成为底层读书人养家糊口的重要途径。当时的私塾老师,大多是屡考不中的秀才,至少也是读了一辈子、考了一辈子的老童生。
蒲松龄19岁第一次考试,县里、府里、道里三级考试都是头名。可惜25岁时家道中落,兄弟分家时,他只分到“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不得不靠教书养活自己。
林宾日:抱4岁林则徐上学或许是受家庭传承的影响,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父亲林宾日都考中了秀才,后来都做了私塾先生。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从幼年启蒙到20岁去参加乡试,林则徐一直在父亲授课的私塾求学,对林家的家风家训耳濡目染。林宾日在林则徐4岁时参加乡试考举人,后因眼疾落选,在邻居罗氏家中做私塾先生。
林家老小一共12口人,虽然有林父秀才身份领取的公粮和教书的薪水,生活依然非常拮据,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亲陈帙是贡生陈圣灵之女,知书达理,瞒着丈夫做女红贴补家用。夜间照明,林家只点一盏油灯。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写道:“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贫寒家庭出身,让林则徐从小就懂得人穷志不穷的道理,也牢记父亲“不妄取一钱”的家教。
虽然生活困顿,但父母都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林则徐4岁就跟着父亲上私塾。由于年龄太小,他坐在凳子上还够不着书桌,林父就“怀之入塾,抱之膝上。”林宾日著有《小鸣集》诗8卷,古文、时文各二卷。他不仅是个慈爱温和的好父亲,还是个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对幼年林则徐的观察判断十分准确。林则徐7岁那年,当别的小伙伴还在满地打滚玩泥巴时,他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开始学作八股文。
14岁时,林则徐考中秀才。20岁参加乡试中举,27岁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成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回忆和父亲一起上私塾的时光,林则徐撰文记述:“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郑板桥:为糊口多次执鞭清朝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因为“诗书画”三绝而名扬天下。此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他的一幅《竹石》拍出了4600 万的天价,令人咋舌。可活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在温饱线上挣扎。
郑板桥出生于一个寒儒家庭,父亲郑立庵是一位私塾先生。他4岁丧母,孩童时期的艰辛,说起来都是一把泪。23岁那年,他和徐氏结婚,生的儿子早早夭折,而后又添了两个“小棉袄”。一家几口等米下锅,他无奈走了父亲的老路,26岁去仪征江村设塾授徒。那时他还没有考取功名,在私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薪水微薄,入不敷出。
当时的扬州扼南北漕运咽喉,有大批盐商富贾聚集此地,为文人墨客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郑板桥只当了3年先生,就辞职直奔扬州,边读书作画卖画,等待时机。当年,山西巨富尉嘉常年往返扬州经商。因他喜好书画,结识了刚中进士的郑板桥,欲聘为私塾老师。郑板桥见尉嘉诚实憨厚,遂答应下来,千里迢迢赶去山西。尉嘉诚恳向郑板桥请教如何教育子女。郑板桥没讲大道理,只挥毫泼墨,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乾隆6年(1741)春,年近五旬才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出任知县,开始了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不过,郑板桥特立独行的性格在官场并不吃香。后因替饥民请赈得罪上司,被迫解甲归田,归隐于湖北宋庄,又操持起私塾先生的老本行,在龙兴寺厢房授徒3年。
贫寒的家境,凄苦的身世,促使郑板桥发愤读书以改变命运。他不屑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默默无闻的教书先生,考取功名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他对私塾先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始终有些寄人篱下的飘零感。
最后一次教书,依然没有善终。当初聘请他的乡绅后来重僧轻师,加之他思念大纵湖对岸的故土,留下一句“曾见读书朝北阙,哪闻念佛上西天”的调侃诗句,就愤而挂鞭,以卖画为生,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了。
归有光:夫人帮他收集教材归有光出生于一个文风昌盛的名门望族。《震川先生集》记载:“归氏世著于吴。然而,到归有光这辈,家道日益中落,母亲早亡,父亲穷困,他承担起了振兴家业的重任,力求在“读书久不效”的家庭中一举中第,封妻荫子。
归有光自幼聪慧,9岁就能成文章,10岁时写出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14岁应童子试,20岁考取第一名。同年,他到南京参加乡试。虽“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却连连落第,5次榜上无名。嘉靖19年(1540),35岁的归有光受到乡试主考官张治的赏识,称赞他为“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举人第二名。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原本胜券在握,谁料日夜兼程北上,等来的仍是名落孙山。
嘉靖21年(1542),37岁的归有光离开项脊轩,随续弦夫人王氏一起回到昆山与嘉定交界的安亭江边(现昆山市花桥镇东),住进王氏曾祖父王致谦在成化初年建造的世美堂。归有光一边读书应试,一边开私塾教授学生。读书讲学两不误,这一教就是20多年。
讲学授课离不开教辅资料,归有光需要大量的书籍,既方便备课,又可让学生借阅。可他的藏书要么被朋友借去不还,要么在搬家途中遗失殆尽。这时,夫人王氏表现出大家闺秀的风范,带领村里的妇女老太四处收集图书。没过多久,就收集了好几千卷图书,其中不乏宋元时的旧版书。所以,归有光在《世美堂后记》中这样回忆说:“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经历了科场数十年的起起伏伏,他将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寄予在了学生身上。他告诫学生,不要为俗学所染,应以圣人之言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也应与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去有司之程度”越来越近,在科举考试中博取功名。(综合)
清·康
熙
山
水
人
物
青
花
笔
筒清荷叶金蝉玉镇纸明端溪蕉叶白胭脂砚
新闻推荐
9月7日晚,第13届天津全运会羽毛球比赛又产生一金。陈清晨/郑思维在混双决赛里2比0击败黄雅琼/鲁恺夺冠。男双赛场,奥运冠军傅海峰/张楠在半决赛中落败无缘争冠。混合双打决赛在郑思维/陈清晨和鲁恺...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