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庞新华 记者 王楠在龙奥大厦举办的史志开放周活动
编者按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重视修志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国地方志小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统一领导全国的修志工作,全国经历了两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20世纪60年代初,济南曾组织力量,开展修志工作。于1962年12月,济南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但几年后修志工作中止。80年代初开始,济南再掀修志高潮。1981年4月,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随后各县区先后成立县区志编委会及办公室,市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亦纷纷建立修志机构。此后至上世纪末,围绕第一轮《济南市志》和十部县区志,地方志工作在全市全面展开。第一轮修志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出版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济南市志》(1997年版)和十部县区志。《济南市志》(1997年版)共八册,近800万字,记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85年,济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与此同时,各部门、各行业也编印出版了近百部行业(专业)、部门志,留存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市各相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济南市史志办公室全体修志人锐意探索、潜心研究、精心编纂,取得了累累硕果。《济南市志(1986—2010)》全八册,十六卷,近900万字,将于近期面世。这比全省二轮修志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前两年完成,八部分册有多部被评为全省优秀志书。
科学谋划,精心设计,绘好修志蓝图。
2005年11月,新一届济南市史志编委会成立后,积极谋划部署第二轮《济南市志》编纂工作。2006年4月26日,召开全市史志工作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全市近120个部门作为市志承编单位参加了会议,根据市史志办制定的篇目任务分工,各单位领受各自承编任务。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底,各单位报送详细撰写篇目。2007年底,形成史志纲目体的《济南市志(1986—2005)》篇目框架(征求意见稿)。2008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市史志办调整了体例,变纲目体为篇章节体,对篇目框架进一步细化完善。2008—2010年,市史志办对全市各承编单位进行了分口、分协作组、分部类的业务培训,对重点部门、单位专题培训。2010年4月,召开全市史志工作会议,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把这部志书的下限延至2010年,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
编纂《济南市志(1986—2010)》是市史志办近十年来的中心业务工作,也是史志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2013年,济南市史志办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针对二轮修志存在的问题,调整制订了“科学谋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分册编纂,保证质量”的新二十字工作方针。以此为指导,对《济南市志1986—2010》》编纂工作重新进行梳理、谋划,对编纂任务指标、要求及完成时间等进一步细化,形成《关于济南市志(1986—2010)编纂规划的报告》,作为该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在确立了宏观的指导方针基础上,对于具体工作济南市史志办也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步骤,做到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围绕组稿工作,坚持先易后难,从比较成熟的第一册着手,按照“一本书主义”,以每一册为一个攻坚堡垒。成熟一册,编纂一册,出版一册。在具体编纂过程中坚持“多头并进、加快组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放慢出书、精心打(”的策略。遇到难题不纠缠,只要无关全局就暂时搁置,绕开障碍,把容易的先做出来,然后集中力量攻关,避免因小失大。对成熟的稿子,成熟一篇编辑一篇,成熟一册汇编一册,争取尽快成型,转入精编阶段。这样不窝工、不拖延,加快工作进度。在2013年编纂工作之初,济南市史志办就把2014、2015年定位为“二轮修志攻坚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科学调度,压茬进行。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二轮修志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型。
爱岗奉献,干事创业,打造高素质史志队伍。
思想指导行动,态度决定成效。济南市史志办把统一全办人员思想认识,打造一支干事创业的队伍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全办倡导大局意识,强调修志编鉴是史志工作的主业,史志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把二轮志书修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结合史志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把史志工作做好,有作为,才能真正有地位。努力增强责任意识,强调地方志是“官书”,修志工作是严肃的政府行为,不是可有可无,不能挑肥拣瘦,要讲政治,对历史负责,不能马虎。
在济南市志编纂工作中,修志人员搭配上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既有从事史志工作多年,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分管主任,又有业务处室精兵强将作为业务骨干和主力,外加几名社工的辅助,承担起二轮修志的主要协调运转工作。在最近两年高强度的工作中,几乎所有同志都生病累倒过,但仍然坚持工作。
修志需要真功夫。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力度不够,还不是实功夫,花拳绣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济南市不仅找到“关键一招”,更重要的是“招招见血”,不达目的绝不收兵。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承编登门拜访,让供稿单位看到了修志的诚意和决心,以诚待人必然有所回报,得到供稿单位的配合。动手写、动嘴说、动腿跑,多管齐下,这其中的艰辛非外人所能想象,分管领导感冒坚持工作,业务骨干哑着嗓子上课,工作人员复印材料一站就是一天,这些付出换来了社会各界对史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换来了工作的突飞猛进。五年内要完成一轮修志二十多年的任务,靠的正是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顽强作风。
措施到位,保障有力,为二轮修志全力保驾护航。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自《济南市志(1986—2010)》启动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二轮修志专项经费130万元,其中每年拨付专门的业务培训费。有关这一项工作的业务培训、学习交流、购买设备和书籍、审稿编辑、人员聘用等费用都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近年来业务培训、聘用多名社工、市志课题承包,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保障,很难通过政府购买社会专业服务的方式,实现推动二轮修志工作的目标。
改进工作程序,解决修志人员后顾之忧。政府机关内部固有一些繁文缛节式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浮于事,拈轻怕重,不愿开展工作,不敢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有效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3 年开始,采取具体业务工作处室负责制,处长是第一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部分业务工作中的权限下放到处室,放手让他们去干,党组和分管领导把好方向和重大事项关口。这样一来业务处室工作起来更加灵活,提高了工作效率,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很多编纂工作中的好点子、好思路都是他们想出来,进而应用到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成效。
密集培训,科学指导,全方位做好督导服务。
业务培训都会搞,但是能培训到让承编单位主动上门求教,培训到让社会各界都知道史志办在修志,这就是把培训工作做到了家。紧紧抓住一个分册,几轮培训会、调度会、点评会、座谈会下来,最终拿到初稿,这就是把会开到了位。
首先,扩大培训规模。2013年下半年至2016年6月,召开各类业务培训会、专题研讨会、志稿统编会30余次,培训撰稿、编辑人员千余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济南市修志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稳定了队伍,凝聚了人心。最近这三年几乎做到月月有培训,无论是规模还是密度都是济南市前所未有的,在全省甚至全国史志系统也不多见。通过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培训,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了局面,形成各单位都真正重视修志工作、很多单位主动上门要求指导的良好局面,各县(市)区史志办也通过培训增进了沟通和交流,推进了工作。同时,市史志办还积极向省史志办争取,利用省会城市近水楼台的优势,尽量扩大全省培训中的济南受训面。
其次,主动出击,分类指导。除了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对有需求的单位、协作组开小灶,有针对性地解答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将业务培训和修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撰稿人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较高质量的稿件。对于个别撰稿难度、工作量较大的单位,由领导带队登门拜访,通过走访座谈,提高供稿单位的重视程度,了解撰稿人需求和困难,督促志稿撰写工作。在公安、检察院、司法局、法院、农业局、建委等单位都召开过现场会和专题培训会。只要市直撰稿单位和县区基层有需求、只要对修志工作有利,市史志办就积极组织协调,纳入到培训范围。
借力登高,开门修志,解决实际编纂难题。
修志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要全面、系统、客观记述这三十年的历史,社会各界、各种专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在修志过程中,市史志办通过积极借助高校、研究机构专业力量,利用外脑,攻克难题,营造出开门修志的良好氛围。对于市志中部分无法落实撰稿单位,专业性、综合性较强的内容,面向高校、研究机构,按照科研课题承包的方式,寻求解决办法。济南市志第一册的“市情综述”部分,请市委党校市情所撰写,在评审中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肯定,成为同级志书中的亮点。“城建综述”请山东建筑大学的课题组撰写,“民俗”部分由济南知名民俗专家撰写,这些志书中的难点都通过这种方式得以落实。“工业”部分在市志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因工业主管部门机构撤销,没有对口的供稿部门,市史志办就与济南市工业系统的各行业协会商谈研讨,分解成若干子课题由行业协会承担,撰写任务也全部落实,从全国省会城市已出版志书来看,《济南市志(1986—2010)》工业卷质量较高。
为解决史志办本身编辑力量薄弱、业务人员偏少的问题,自2013年10月,通过引进社工的渠道,引进多名社工协助加强市志编纂工作,她们都进入角色很快,工作积极主动,经过前期的培训和锻炼,很快独立胜任部分工作,其中引进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已经成长为熟练的业务编辑。
深挖资料,狠抓质量,注重质量体系建设。
在积极推进编纂工作,确保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二轮修志任务的同时,《济南市志(1986—2010)》编纂工作注重质量体系管理。
2015年9月,成立“济南市修志业务专家咨询组”,从社会上多方网罗专家人才为二轮修志服务,既有各行业的专家型人才、也有熟悉部门业务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从2013年开始,为切实加强对二轮修志工作的推动、指导,专门成立四个工作小组:组稿指导组,负责业务指导、组织稿件;志稿编审组,负责初稿编审、指导修订;志书统编组,负责志书统编、总纂;专家咨询组,负责指导、解答济南市志二轮续修当中的难点问题及对《济南市志(1986—2010)》成书稿提出意见。四个小组既有分工,又有配合,对于确保志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在编辑过程中,除对撰稿单位所提供的稿件编辑外,业务处室的同志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济南统计年鉴》《济南年鉴》及各部门、行业出版、编印的部门资料,搜集整理资料、核实数据材料,自行撰写稿件。丰富了志书内容,增强了志书的资料性和权威性。
《济南市志(1986—2010)》第二册(城市建设卷)、第三册(经济综合管理卷)、第六册(政治卷)、第七册(教科卫体卷)被评为省优秀志书。
整合资源,精准帮扶,下好全市修志一盘棋。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全办齐上阵的指导思想,整合全市的修志资源,合理搭配修志人员,深入挖掘自身内部潜力,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县区志编纂中,利用平阴、章丘、历城、长清已完成二轮修志的有利时机,统筹安排这几个县区的业务人员,帮助和促进后进。只要哪一个县区二轮修志完成,立刻抽出力量对后进县区进行业务支持。对各县区志稿,组织全市专家和业务人员进行集中审读,以老带新,通过点评志稿、具体研讨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年轻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积极参谋,引导各县区史志办互相交流、互相支持、成果共享、经验共享。天桥区史志办原来是济南史志工作的老大难,近年来,明确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史志工作特别是二轮修志工作突飞猛进,由后进成为全省先进,形成天桥经验。在全市各县区中积极推广这一经验,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市中区、槐荫区,多次深入基层督导调研,帮忙查找问题,帮助制定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向县区领导呼吁在各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修志落后县区已经逐步规范,走上修志快车道。
今年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一周年。《规划纲要》明确了2015—2020年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大力推进综合年鉴工作等十一项主要任务,描绘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国家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国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战略,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成为国家战略在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把地方志工作真正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系统工程来对待,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史志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期待全市史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新闻推荐
10月26日是第22届山东省环卫工人节。昨天下午,济南市举行庆祝活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发来慰问信,向全市环卫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环卫事业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