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娜
西关社区地处老城区,无人管理小区多;辖区人口19000多人,且回汉杂居,管理难度大。然而,“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奖牌,却记录了社区发展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何秘诀?3月17日,记者采访了西关社区党总支书记房绪敬。
“123”党建品牌暖民心
燕喜街片区自来水管网老化且年久失修,造成时常停水,让附近居民不胜其烦。但是,一来没人牵头,二来没人组织收取维修费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春节前夕,燕喜街又出现大面积停水,燕喜街党支部书记甄继军立即将问题反映到社区党总支。社区立即联系自来水公司,协调制定了维修方案,协调收取了维修费。现在,维修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一想到多年用水难即将得到解决,附近居民竖起大拇指给社区“点赞”。“去年,我们开展了‘一心为民,爱在心中\’党建品牌活动,极大调动了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房绪敬说。
为加强对党员的管理,西关社区在北苑、燕喜街、鹿鸣路、北坦路、西苑小区等片区建立了党支部,实行网格化管理,让广大党员找到了归属感。2014年,社区推行“123”新模式,即坚持一个原则——— 为民服务的原则;发挥两个作用——— 党员队伍作用和志愿队伍作用;健全三项机制——— 落实责任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提高了广大党员为民服务的意识,促进了社区和谐。去年年底,社区组织党员互评和群众测评打分,社区207名党员全部合格。
促进社区民族团结和谐
在燕喜街西侧,一座崭新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特别显眼,这里是西关社区投资新建的清真寺,是西关、北坦、顺河等多个社区回族同胞聚礼的新去处。
西关社区回族同胞达800多人,因此,社区一直十分重视民族工作。房绪敬说,随着回族同胞人数越来越多,原来的老清真寺满足不了他们的聚礼需求。同时,原来的老清真寺也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于是,社区投资300万元,修建了新的清真寺,为回族同胞提供了活动场所。
此外,社区还不断完善为少数民族服务的体制机制,在社区内成立了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成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活动室,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同胞党员,并专门吸纳了一名回族同胞作为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来。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拥护,使回汉两族居民亲如一家。
重民生,促发展
“老百姓的事,就是最大的事。”作为社区的“大管家”,房绪敬一直把民生保障放在第一位。去年,社区帮助120多名居民申请了低保,给社区475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25万元,为老村居民发放股金150万元。
有发展,民生才能得到保障。因为受地质条件限制,西关社区不能盖高层住宅楼,“城中村”改造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去年,社区投资100多万元,对各大片区进行了钻探物探,打破了不能盖高层的瓶颈制约,重新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目前,已有85%的居民签订了拆迁协议,“城中村”改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有稳定才能有发展。西关社区成立了治安调解委员会,设置了“和和茶社”办公室,专门配备了一名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做调解工作,规范了工作流程,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起,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为社区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闻推荐
市旅游局积极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全市征集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商店
...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