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乐展示拓片。记者郭学军摄□记者郭学军
济南28岁小伙郑乐,不仅喜欢练习书法,平时还爱好收藏石刻拓片。11月11日上午,在郑乐家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幅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所书济南“泺源书院条规”碑刻拓片。文史专家郇起鸿称,《泺源书院条规》碑刻早已丢失,去向不明,能收藏保存这么完好的拓片,弥足珍贵,也填补了泺源书院研究方面的空白。
《泺源书院条规》拓片900多字
“这幅铁保《泺源书院条规》拓片,是我不久前收藏的。”11日上午,郑乐向记者展示他所珍藏的《泺源书院条规》拓片。
只见拓片已被简单装裱成册,共22页,每页拓片大约为13.5×26厘米,拓片纸张已泛黄。在首页拓片右下角,有“梅花庵侍者”印刻一枚。拓片落款处,有“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七月,太子少保巡抚山东兼提督事梅庵铁保记并书”字样。最后有三枚印章,分别为:“铁保私印”、”“惟清斋图书”、“大中丞章”。
“拓片总长度有3米多,900多字。”郑乐说,文字主要介绍了重修“泺源书院”的经过,以及书院的条规、纪律。这是铁保在外地为官所办书院的条规。另外,文中还记载,铁保多方筹资15000两白银,用利息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转等情况。
原碑去向不明
“这幅拓片,字迹清楚,能够识读,拓工也可以,其书法反映了铁保的水平。”和记者一同前去的济南文史专家郇起鸿说,清嘉庆八年(1803年),铁保到任山东巡抚,嘉庆九年(1804年),先将济南的“寿佛楼”改建为“济南书院”,书院曾立有铁保撰书的《新建济南书院记》碑刻。
该碑刻上世纪60年代曾置大明湖遐园,后不知所踪。到光绪三十年,济南书院改为济南中学堂,为济南最早的官办中学堂,后演变为济南第一中学。同样在嘉庆九年,铁保重修“泺源书院”,《泺源书院条规》正是那时所书。
“民国十五年(1926年)版《续修历城县志》,收录了泺源书院两块碑刻,一是道光托浑布《重修泺源书院并赠诸生课额记》,二是同治十年(1871年)匡源《泺源书院新建仓颉祠记》。却没有收录铁保《泺源书院条规》。如今,铁保《泺源书院条规》碑刻去向不明,郑乐先生收藏的铁保《泺源书院条规》拓片,就显得颇具史料价值,也填补了济南泺源书院研究的一项空白。”谈起泺源书院的来历,郇起鸿介绍,雍正十一年(1733年),巡抚岳浚移白雪书院(历山书院)于济南西门里原都指挥司署(泉城路原济南百货大楼对面山东省统计局办公旧址),改称泺源书院。
泺源书院为山东大学起源
后来,在嘉庆九年(1804年),巡抚铁保重修泺源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巡抚托浑布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巡抚李秉衡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旧历十月,废书院,改为山东大学堂,也是山东兴办高等教育的开始,也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全国各省中兴办最早的官办大学堂。
“山东大学堂,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这样说来,泺源书院就是山东大学的起源。”郇起鸿说,山东大学堂后迁到杆石桥西,原址改为师范学堂。1914年,山东大学堂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山东公立工业、商业、法政等专门学校,1926年,山东省公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6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山东大学。
郇起鸿介绍,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铁保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官居一品,以文学、书法闻名。他与翁方纲、刘墉、成亲王被誉为‘乾隆北方四大书家\’。这幅拓片对书法研究也很有意义。”
郇起鸿说,济南现存铁保刻石共有两通,一是大明湖铁公祠西廊门内壁楹联刻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诰撰联,铁保书丹,落款为嘉庆九年(1804)七月。二是历城区王舍人镇沙河三村“启蒙书屋”旧址,铁保题书“义全梓里”刻石,落款嘉庆八年十一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生活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深情追忆孙镇业先生―――多想听您再叫我一声“小朋友”
作者:张彤)昨天中午,接到曲艺界一位朋友的电话,说孙镇业先生去世了。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我本能地说“不可能”。因为就在上个月,我还跟孙先生通过电话,电话中孙先生的声音如以往那般爽朗。他...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