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传营 徐国明
※核心阅读※
文化篇
2014年,莱芜市文化事业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从获得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市称号到全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力推进,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艺术创作与展演空前繁荣到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明创建和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和谐共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建设“五个莱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也再次谱写了文化发展的华彩乐章。
决策引领
莱芜文化
1、1月8日,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市委、市政府将文体惠民工程列入2014年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承诺为50个农村庄户剧团配备演出器材,为1000个村(居)送千场文艺演出,建设完善400个村“四德”教育阵地。
2、1月21日,在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良提出:要以文明城市创建、“四德”工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叫响“大爱莱芜”品牌;要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拓宽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增强文化发展实力。
3、3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暨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动员大会——— 会议印发了《莱芜市创建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工作方案》,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四德”工程示范市创建活动。出台《关于抓好农村文化大院优化升级等7件“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落实的通知》等方案,确保文化部门承担的2014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7件实事任务落到实处。
每个人心中的灵魂工程
——“四德”工程擎起“大爱莱芜”大旗
“老人张秀英,养老金1200元,粮食300斤,油料35斤,每月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父母订阅老年报;老人刘桂兰,养老金600元,粮食200斤,衣服3套,每月常回家看看,缴新农合……”在莱城区大王庄镇姚家峪村养老榜上,条条明细晒出了大家的孝心。“红子这闺女是真不孬,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十几年,每天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每天给老人洗衣服、擦身子。评出这样的好人,老少爷们儿没得说。”
通过实现养老榜村(居)全覆盖,推动“四德”工程在全市上下深入扎实开展,“四德榜”一张贴,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通过榜样的力量,不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全社会人人争当“四德”明星的良好风气。由此,一场以“定养老事、签养老状、交养老钱、张养老榜、立养老规”为主要内容的孝德工程在全市轰轰烈烈展开。“四德”工程建设活动启动以来,目前全市1070个村(居),村村都有“四德榜”,去年2月份,省委宣传部电话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莱芜市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居)覆盖率和上榜率均为全省第一。
去年11月18日,莱芜市更是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市称号,在此之前,莱芜市两个区均被评为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区,并涌现出来30多个市级示范点,9个示范镇(街道),300多个区级示范点。“四德”工程建设短短两年来,一个个典型“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洒遍嬴牟大地,“孝德、诚德、爱德、仁德”深入人心,“大爱莱芜”品牌越叫越响,全市群众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高。
“村村有‘四德榜\’不是我们的目的,人人心中有榜样才是我们的目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说。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村村有“四德榜”,人人心中有榜样,不仅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还需要良好的推广机制。
市委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四德”工程建设工作,去年3月1日,市委书记王良参加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暨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动员大会,全面部署莱芜市“四德”工程建设工作,为全面完成“四德”工程建设任务指明方向。在实施过程中,在全市范围多次召开农村、教育系统现场观摩会,并把市区镇村等各种观摩推进会,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在全市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在推广过程中,通过创新载体,开展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莱芜市全面完成‘四德\’工程建设任务的关键之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敏说。
近年来,莱芜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重视其时代价值,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价值的具体路子。早在2008年,莱芜市就立足于莱芜历史传统文化,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精心打造“大爱莱芜”道德建设品牌。经过七年的探索实践,“大爱莱芜”道德建设品牌已经成为莱芜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为全市经济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享受文化服务欢乐多
——— 文化惠民照亮百姓生活
村村广场舞、演出进村里、电影送下乡……一系列高潮迭起的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了莱芜市群众与文化的“零距离”接触,点燃了城乡居民享受文化服务、享受生活的幸福激情。“老李,这个周末广场又有演出,大家一起去看哟。”去年12月28日一早,家住鹏泉街道小故事社区的刘国华老人就邀约街坊邻居观看“欢乐进万家”千场文艺走基层演出,“只要来演出,我们绝大数人都会去看,好就好在和群众靠得比较近,和老百姓贴心,大家看着都开心,这就是最好的。”
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生活的内容,唱的都是自己的歌,讲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舞台上的明星很多都是群众身边的普通市民。文艺下乡时,村民们早早就等候在演出现场。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在喜闻乐见的节目中了解惠民政策,享受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
2014年,莱芜市共完成千场文艺走基层慰问演出300场,累计为城乡群众举办公益演出450场,送书画下乡800多幅,送图书下乡3600册,组织庄户剧团展演共246场,开展村民自主选片活动,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000多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和刘国华不同,同住一个小区61岁的退休教师杨爱花每到周末也有自己的安排。“读书看报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杨爱花说,今年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设施都是免费开放,每到周末她都会带上孙子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2014年全市大力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全市新增免费开放服务18个、服务项目37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对外开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而一走进高新区鹏泉街道郭家沟村的文化大院,记者看到,农家书屋、活动室、棋牌室等娱乐设施应有尽有,传统文化、科普常识、法律法规等知识把文化长廊占得满满的。趁着冬闲,村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起来到文化大院消遣休闲。“自从村里有了农家书屋,我们就有了好去处了。”村民徐祥茂笑着说,看书看累了还有很多关于政策和科技的音像制品可以看,别提多好啦。
加大农村文化大院优化升级力度,全市共优化升级农村文化大院110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1家。同时,对全市122家农家书屋实施数字化升级,安装卫星农家书屋22家,发放e播宝100台,向农家书屋集中配送出版物10万多册。
壮大产业实力前景广
——— 健康文化市场护航产业发展
莱芜梆子无疑是莱芜一张响亮的名片。而在2014年又掀起了创作与展演的高潮。
2014年,莱芜市进一步对现代戏《儿行千里》进行修改排练,组织参加了省文化厅举办的“欢乐新春——— 十艺节文华奖获奖剧目观摩展演”,共演出两场,并邀请省内知名戏曲专家、演出经纪机构、记者代表、观众代表等人员,举办了《儿行千里》专家座谈会,取得良好效果。为配合全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大型现代戏《第一书记》改编为《种子》,在8月7日至26日期间组织了集中演出活动,共演出13场,观看演出的党员干部4000余人,并于10月份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筛选5部莱芜梆子戏剧申报了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优秀保留剧目评选。
去年以来,结合全市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创作出了《我是党员》、《牢记誓词》、《文化馆长下基层》、《乡亲们夸声好才是好》等原创作品30余件,为积极配合创建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创作推出一批宣传“四德”工程建设的作品,其中《孝道是天道》、《大孝子》、《家》、《晒被子》、《我心里记着一笔账》等作品深受群众欢迎,全年累计搜集整理原创作品180余件,出版《莱芜文艺》4期,发行6000份。
在壮大特色文化基础上,抓住济莱协作区建设机遇,扶持莱芜市雪野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发展,吸引文化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旅游区,把旅游区打造成莱芜乃至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新地标。同时,积极探索文化金融合作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2014年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权力公开、机会公平、规则公正的文化市场环境。在文化市场监管方面,共出动检查人员11327人次,检查经营单位3168家次,行政处罚违规网吧26家,查缴非法出版物1046册,查缴非法报纸期刊865份,集中销毁18000件各类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确保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新闻推荐
近日,凤城街道高新技术产业园里热闹非凡。为进一步激发大家爱岗敬业的正能量,山东卓尔光学电子有限公司举...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