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京华
“家门口的学校,且学且享受”“清馨园社区市民学院开启了我的知识之窗,Thankyou”“幸幸福福过日子,开开心心来上课,确实便民利民”……12月11日,记者在凤城街道清馨园社区看到居民的留言。该新建社区今年已举办了6期讲座,有计生政策培训,有法律知识培训,有技能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参加的居民达到240人次,深受居民欢迎。莱芜市把改善城市社区为民服务设施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努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便民、利民、为民、惠民良好环境。
网格化管理服务无缝隙
程故事社区是莱芜市第一批“村改居”的城市社区。他们依托相对集中的四个大居民小区,划分了4个大网格、16个片区,选齐配全了网格负责人、片区长、楼长、单元长和网格员300多名,对网格范围、负责人、职责及电话进行了公示。各网格全都制作了网格化管理示意图,明确了管理人员、治安巡逻人员、卫生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实现了社区网格上下一条线的管理服务格局。
和程故事社区一样,莱芜市坚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岗定责、服务到户,按每400-500户左右规模划分为一个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全都纳入了网络管理,建立了“社区-片区-小区(单位)-楼栋-单元”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63个城市社区共划分了362个网格,配备了445名网格管理员,确实做到了无缝隙、全覆盖的管理服务。
为了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管理队伍,莱芜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3000多报名人员中最终录取了163人名社区工作人员,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0%,每个社区新增专职社工3人以上。每个社区依托自己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设立了物业管理、户口管理、计划生育等服务窗口,对200多个服务项目实行全程代理,从户口迁移、城市低保、社会养老金代交等基本服务到代办证件、代交费用等延伸服务,都可以代理、代办、代为服务,并且还实行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社区服务联系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办事程序公开制度,群众不出社区,只需要跑一趟路、进一个门、找一个人就能把事办成了。
社区列菜单 居民选服务
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体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为此,莱芜市推行了“10+X”服务项目。“10”指的就是10项基本公共服务,是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菜单”;“X”指的是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便民服务的“参考菜单”,也就是围绕青少年、老年人这样一些特殊群体,打造的一些社区特色服务品牌。像清馨园社区、吕花园社区开办了“市民学院”,聘请院校专家、志愿者等,对社区居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并举办安全教育、国防知识、卫生保健、文化艺术、法律知识等专题讲座,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上大学”。戴花园社区开办了“四点半学校”,凡生活在戴花园社区的学生,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登记入学,四个大学生村官、三个大学生志愿者免费辅导孩子,有效解决了孩子放学后回家无人看管的问题。新东方华庭社区建立了“和和茶社”,让纠纷双方在缓和、和气的氛围中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受到居民欢迎。现在,全市城市社区特色服务品牌达到了89个,基本形成了“一居一特色”的社区特色服务格局,管理型社区也正在向服务型社区转变。
莱芜市的社区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区硬件设施、管理及服务的全覆盖。莱城区被表彰为“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区”。钢城区艾山街道被评为“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程故事社区是“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戴花园等5个社区成为了“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城市社区成为服务群众主阵地
清馨园社区是莱芜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2013年,市政府提出“一年规范、两年提升、三年创先”的目标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组织领导、财政投入、政策支持、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城市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莱芜市将城建范围内的44个城中村、190多个住宅小区和50多家破产企业、改制企业生活区全部纳入社区规划,形成了全覆盖、无遗漏的社区规划布局。市、区财政按照5:5比例列支5000余万元,带动各级投入社区建设资金达到4.5亿元。现在,全市63个城市社区全部完成了标准化改造,平均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其中,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平均建筑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清馨园、新东方华庭等7个社区原先就没有基础、没有依托,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老大难”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李传营 徐国明※核心阅读※文化篇2014年,莱芜市文化事业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从获得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市称号到全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大力推进,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