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我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晨9点多准时上德州新闻网看当天的报纸,通过学习和思考,受益匪浅。
5年前,我从宣传部内宣调到外宣,从事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学习和研究《德州日报》,明确的导向性、极高的权威性、鲜明的典型性是《德州日报》的三大特色。通过它,我了解了市委市政府有什么政策、工作重点;通过它,了解了报纸的基本定位、各版面安排和办报思路;通过它,我见识了德州人的典型风采;通过它,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新闻稿;通过它,我找到了许多德州日报社的老师,他们教会我如何写好稿;通过它,我结交到了一大批基层朋友,通过采访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在此,我非常感谢《德州日报》,它给我提供了学习和写作的平台,也为我带来了荣誉。有一篇新闻稿我到现在记忆犹新,2011年7月1日是建党90周年,德州日报刊发了特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当时编辑老师给我约稿,让我负责采访县里曾经奋战在战场上的离退休老干部,我采访了当时81岁的丁宝志,写了近两千字,当时编辑老师看了,认为写得还是不够深入细致,当年的战争场面和遇到的困难没有写出来,我又去了两趟丁宝志的家,并通过他的子女了解他,后来编辑老师不断地提出指导意见,我这一篇稿子不断反复地修改了6遍,最后终于成稿,并刊登在特刊版面的头条位置,当时看着报纸,看着自己辛苦的劳动果实白纸黑字落在报纸上,兴奋不已。当时正值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举办全国离退休干部“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征文活动,县里老干部局刘兴红主任就把我采访丁宝志的新闻稿给发了过去。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的作品居然获得了二等奖,拿到获奖证书,心潮澎湃,这都是《德州日报》编辑老师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我也不会写出好稿子。
今年6月份,报社的王育恒主任告诉我,他和我合作写的“让太阳能热水也能喝”这篇新闻在山东省节能减排宣传新闻奖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基层人员那里了解到恩城镇马俊山自己研究太阳能,获得了三项发明专利,而且他的太阳能水能喝,根据这个情况,我跑到恩城镇去采访,写的新闻稿交给王育恒主任,他觉得写得不行,又让我反复修改,结果还是没有深入写出闪光点,为了这篇稿子,王主任专程从德州赶来,去采访马俊山,通过和王主任一块进一步采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篇稿子在《德州日报》三版头条登出来后,我又仔细地学习了一遍。
荣誉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编辑老师手把手地指导,让我看到了不足,我的新闻写作水平也因此有了很大提高。看到一篇篇贴着自己名字标签的新闻稿被《德州日报》白纸黑字地印刷出来,我感到异常自豪。去基层采访,不认识的人经常会说:“在《德州日报》上见过你的名字”,我们也因此受到他们的尊重。
在《德州日报》创刊25周年之际,我借此向所有编辑老师和记者老师表示深切的感谢,并祝贺《德州日报》生日快乐。
□任俊莉
新闻推荐
在陵县陵城镇王景河村,提起李海英,人人都会竖起大姆指。她孝敬老人,帮扶兄弟,勤劳致富,关爱邻里,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20年前,李海英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变故——丈夫意外身亡,她舍不下多病的公婆和未成年的...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