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国明 通讯员 王宪才
近日,从山东省电力公司传来喜讯,莱芜供电公司员工李扬在全省电力系统《安规》调考中获得个人第一名,莱芜供电公司获得团体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李扬,一个28岁的小伙,给人的印象是稳重、憨厚、踏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李扬朴实无华,从不高谈阔论,总是尽自己所能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笔记本 随身带
2007年,李扬毕业后被分配到变电运行岗位上。初来乍到,李扬对陌生的工作环境,生疏的操作规程,感到很不适应。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反复熟读运行规程,熟悉设备,查阅资料,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李扬勤学好问,赢得了班长和师傅们的赞许,师傅们无私地将技术传授给他,他每每都用笔记本记录下点点滴滴。
运行工作不仅要求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更要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他在工作中“眼勤、耳勤、手勤、脚勤”,在巡视中,他总能发现设备细微的异常运行状态,准确判断故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自参加工作以来,发现并处理设备大小缺陷近百次,为电网安全运行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待业务精益求精,不断钻研,在公司2008年变电运行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逐渐成为班组的业务骨干。
有困难 李扬上
每当有什么艰巨的工作任务,班长总是第一个想到李扬。因为变电运行工作需要的是严谨仔细,容不得半点马虎。2009年,李扬所在的班组开展精细化班组建设,他作为负责人,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日以继夜地进行资料及现场整理,最终使班组全部迎检资料规范明确,赢得了集团公司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后来的班组建设、变电站达标治理建设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扬多次参加变电站技改、新站投运工作,这些大型工作,一干就是几十个小时,别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轮换休息,而作为值班负责人的他,自始至终都要保持高度集中,避免发生设备异常对运行造成不稳定因素。在工作现场,他总是任劳任怨、孜孜以求。他把工作进行总结,编写《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变电站典型操作票》,为大家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6年来,从35千伏雪野站、上游站,到110千伏口镇站、羊里站、寨里站、工业园站、枣园站、文昌站,220千伏汇河站,每个变电站的投运,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妻子做好饭 他已走出家门
变电运行工作是辛苦的。每逢打雷下雨,人们都是往家跑,而他们却是往外跑。事故就是命令,不知道有多少次,妻子做好饭端出厨房,却发现李扬已不在家中,他已经去往变电站的路上。2012年7月12日,莱芜市遭受了灾害性自然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停电状况,李扬和他的同事们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检查状况、隔离故障、检修处理、恢复送电,一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全部恢复正常,而他们却没有合一合眼,吃一口饭。在回家的车上,没有欢声笑语,只有轻微的鼾声,以及在疲惫的脸上的一丝微笑。家人多次劝他调离与“电老虎”打交道的第一线,而他总是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大家都离开了,还怎么守护这光明?”
变电运行工作是严肃的。说起李扬,大家都说他是“鸡蛋里挑骨头”。每当工作中有人习以为常,或者图省劲,却违反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时,不管是多好的朋友熟人,他从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甚至批评。有人嫌他多管闲事,也有人劝他:“你那么认真干什么?”李扬听了总是淡然一笑:“如果能让身边的人平平安安,个人受点委屈也值。”
一手抱孩子 一手看书本
2013年初,一个新的生命在李扬家诞生,而他却要进行封闭培训,准备公司的《安规》考试。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而他却在妻儿最需要照顾的时候,投入到了紧张的备考中去。作为安全员的他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的困难,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进行自学,积极备考,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学习,最后一个离开,节假日也从不例外。每次回到家,儿子总是已经酣然入睡,偶尔照顾一下孩子,还是一手抱孩子,一手看书本,以致儿子见到爷爷奶奶和妈妈都是笑脸相迎,而见到爸爸却形同路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付出终有回报,李扬于2月取得了莱芜供电公司《安规》调考个人第一名,7月5日获得山东省电力公司《安规》调考个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李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却用一项项工作业绩诠释了一份不平凡的意义,以一颗赤诚的心塑造着一名普通电力工人的动人形象。
李扬在检查设备。
新闻推荐
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村庄通路工程、村庄绿化工程,乡村文明行动让莱城区———千村万户换新颜
本报讯(特约记者 温静)规划有序的村庄,整洁优美的道路,绿意盎然的街巷,器材齐全的文化广场,丰富多彩的宣传墙画……诸多新鲜的农村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处处都是清新优美的新农村画卷,这就是莱城区...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