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客运公交开通一年来运行如何?城乡居民以及运营企业对此又有何反应?近日,本报记者兵分五路,以“跟车记”的方式,见证了公交出城后带给城乡居民的深刻变化,也客观记录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公交进村,“最后一公里”怎么跑?
本报记者 李伟 柳尧杰 韦勇 孙霞 朱虹
2010年11月14日,莱城开往大王庄镇的K206路公交车正式开通,拉开了莱芜市村村通公交的序幕。至12月20日,仅5周的时间,15条城乡公交线路全部开通,莱芜由此成为山东省第一个村村通公交的地级市,探索出一条公交发展新模式。
公交车开进了村
“如今,俺进趟城总共才花四块钱,比原来省一半还多呢。”莱城区大王庄镇独路村的耿长城说。独路村是莱芜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距离莱城近六十公里。
去年,莱芜市城乡客运公交的开通,打造了“全域覆盖、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大公交网络,全市农村群众也像城里人那样,在家门口坐上了便捷舒适的公交车。
盘点一年来的城乡公交,最让群众受益的是交通费用大大降低。市交通局运管处处长苏贤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村群众出行费用由原来的平均7.5元降低到3.5元,公交日客流量达到了3.5万人次。仅此一项,就为城乡居民节约出行费用达5100余万元。
城乡公交,便民之处还不止于此。
新开通的K字号公交车,均安装7个监控探头,解决了原来个体客运乘客东西被盗现象。另外,长运公交公司和城市公交公司新购进了234辆新车,从城到镇主线全是节能环保空调车,宽敞明亮,乘坐舒适。“三元到镇、一元进村”,不仅给城乡居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拉近了城乡距离,对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加速了城乡间的互动和融合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了双向流动,下乡旅游、赶集,进城务工做买卖,甚至进城购房也已不再是新鲜事。
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城镇客运无序竞争、安全存在隐患、价格过高等乱象,实现了客运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最后一公里”有些不畅
城乡公交,对于往返于城区和各镇驻地的群众来说,无疑方便多了。“二十分钟一班,基本上不用等车。”一位在大王庄镇政府工作的公务员说。
从调度的实际投运情况来看,一年来,城到镇公交主线由9条增至15条,投运车辆由273辆增至325辆,日发车1100班次,较线路开通时增加了420班次,极大满足了城镇居民出行需求。
然而,从镇政府驻地开往村的镇村公交却不无遗憾。
“以前坐个体客运班车,招手即停,开通公交车后,路线、班次、站点都是固定的,倒觉得不如以前方便了!”11月9日,在莱城开往和庄的K202路公交车上,六七位来自和庄镇峨峪村的村民如实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原先从村到镇上,坐个体车虽然票贵,但等上个把钟头也能赶上,现在,有时要等两三个钟头,还不一定有车!”
车辆少,路线少,站点设置不尽如人意,等车时间长……正成为城乡客运公交开通一年来,影响居民便捷出行的焦点问题, (下转A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狄建利)由市招商局、市中行、山东泰山阳光集团有限公司援建的富岭村东西岭扬水站工程于近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开挖管道2300米,动用土石5600方。莱城区大王庄镇富岭村属公王庄水库...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