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镇与众不同,陵城镇一直在变。
温室西葫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土工材料销售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被授予国家有机食品西葫芦生产基地、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德州市经济强镇。
“陵城镇之变得益于始终不渝抓党的建设,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该镇党委书记李爱民说,“执政为民,敢于争先,唯旗必夺,一直是全镇党员干部的不懈追求。 ”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
“去年俺6次到梁山考察,引进了黑驴养殖技术,实行基地+农户的模式,已使100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在陵城镇孙克明村采访,党支部书记蒙如泉高兴地说。目前,全镇像蒙如泉这样的“双带”村官占到80%,带动8000户农民成为致富能手。
“调结构先调思路,转方式先转思想。 ”李爱民说。 2007年开始,该镇一年一个主题,狠抓党建不放松:第一年抓班子成员、管区书记教育,做给机关干部看;第二年抓全体机关干部教育,做给农村干部看;第三年抓镇村干部教育,做给农村党员看;今年抓镇村党员干部教育,做给全镇10万群众看。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真正把党政班子打造成了“钢班子”,把镇村干部打造成了“铁队伍”,“看我的、跟我学、我能行”成为全镇上下最强音。几年来,陵城镇 “陵县西葫”绿色有机蔬菜、“生物技术、新材料、服装纺织、建筑建材”四大现代产业、两区同建的“五李模式”等工作亮点纷呈。
“每周论坛”成党员干部“加油站”
每周由一名党政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登台,面对全体机关干部讲经验、说教训、谈目标,这就是陵城镇的“每周论坛”。
针对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需求,该镇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 “争当学习型标兵,争做学习型干部,争创学习型党组织”的号召,全力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设“每周论坛”、“村官讲堂”,书记、镇长率先讲课,党政成员、优秀社区书记自选题目上台交流。
“台上能讲两小时,全凭实践出真知。 ”该镇镇长王志超说,“浮在机关不了解实情,肚里就没 ‘货\’,倒不出 ‘真金白银\’,就得丢脸出丑。 ”所以,大家铆着劲下田间地头,访大户进企业,掌握实情,研究市场,学习理论。
为深化思想解放,该镇组织开展“百人进昆山、千人大参观、万人大讨论”活动,党员干部“走出陵城看陵城”,站在全省、全国的大坐标来谋划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在全市有重点、全省有特点、全国有亮点。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在连年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的基础上,
为“十佳”优秀党支部书记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镇上下心齐、风正、气顺、劲足,出现了“比学赶超,争先恐后”的大好局面。
“抓党建就是让群众得实惠”
9月18日,在陵城镇便民服务大厅,民政办事员刘秋红将办理完遗属补助的陈马村马赵氏老人送出门口,并将老人扶上车,一再嘱咐老人路上要多加小心。
该镇于2009年10月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便民服务大厅,将民政、财政、土管、计生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部门合署办公,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架起了一座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在陵城镇,党员干部似衔泥的燕子,为民生“筑巢”。“一对一”结对帮扶、党政成员便民服务岗、一线工作制、承诺践诺评议等措施,让老百姓赞不绝口。镇财政每年收入的40%用于民生投入。去年以来,投资4000万元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投资2800万元的小农水建设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城关中学搬迁、维稳中心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路桥涵维修等民生项目,启动了8个并居点建设,完成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
□本报特约记者 任相国 本报通讯员 文明 金伟 砚才
新闻推荐
5年来,我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晨9点多准时上德州新闻网看当天的报纸,通过学习和思考,受益匪浅。5年前,我从宣传部内宣调到外宣,从事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学习和研究《德州日报》,明...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