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颖
6月24日上午11点半,五莲县南仲家互助养老幸福院里,11名特困老人围坐一桌,正在吃午饭。茄子炒肉、茭瓜炒鸡蛋、面鱼、米饭、肉蒸包……荤素搭配,5个菜3种主食,看着老人们吃得香,村支书郑淑红脸上笑开了花。
以前一顿饭,吃上好几天。
南仲家村位于日照西北部,坐落在五莲县石场乡,村里有1256口人,村集体经济却十分薄弱。因为周边没什么产业,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下年长的在家种地,目前村子里有11位无儿无女、年龄在70岁以上的特困老人,成为了村“两委”班子“最牵挂的人”。
“以前,都是做上一顿饭,至少吃一整天,有时候能吃上好几天。”76岁的仲崇结告诉记者,许多年来他一直如此,自己一个人生活,别管凉的还是热的,能填饱了肚子就行。
盖起幸福院,吃上热乎饭。2017年4月,因为一个善举,这群特困老人的生活得以转变。为了让村里的特困老人吃饱饭、吃上热乎饭,村里几经周折凑来资金,盖起了互助养老幸福院,添置了煤气灶、饭桌和锅碗瓢盆,每天免费供应特困老人吃午饭。“得益于互助养老扶贫工作,政府给配备了4个公益性岗位,专门给老人做饭、洗衣,每月有700块钱的收入。”郑淑红介绍道。
56岁的李秀珍是村公益性岗位的受益者之一,丈夫11年前去世,家中有86岁的婆婆需要照顾,12岁的孙子因为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身体不好,又没有手艺,仅靠一亩薄地维持生计。如今有了这份工作,不仅家庭开支有了保障,还能帮助到特困老人,李秀珍动容地说,她感觉生活也有了奔头。
煎饼鏊子支起来,扶贫产业火起来。
煎饼,是日照地区的传统主食之一,多年来,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相邻。而如今,在南仲家这个小山村,煎饼却成为了精准脱贫的有力“武器”,“养活”了村里11名特困老人。
看着老人吃上了热菜热饭,郑淑红十分欣慰,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村里本来就有外债,供养老人需要花钱,这钱从哪儿来?”
郑淑红想到了煎饼。她把自家的煎饼鏊子搬到幸福院,支了起来,让公益性岗位人员每周一、三、五下午拿出两个小时烙煎饼。郑淑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烙一次煎饼有180元左右的收入,一周能收入540元,除去成本,利润大约400元,基本够老人们吃饭的开支。
“我们卖的煎饼,原料是从村里老百姓家中收购来的,绝对保质保量,是绿色食品,因为成本高,煎饼的价格不算低,但是大家一听说是扶贫煎饼,都很支持。”郑淑红销售煎饼的渠道主要是朋友圈,每次发布煎饼信息,都会有不少亲朋好友留言购买,煎饼根本不够卖的。
众人献爱心,照亮幸福路。
3月6日下午,郑淑红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烙煎饼的照片,很快就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朋友,专门从莒县赶过来,说来买煎饼,还要大量预定。”郑淑红激动地说。
很快,郑淑红的朋友倪守艾就来到了幸福院。“看到你发的照片,专门跑过来买点,先准备50箱,我要带着给客户,让他们尝一下咱的扶贫煎饼。”倪守艾说着,将1000元定金递给了郑淑红。
郑淑红告诉记者,其实,不少了解情况的人找她买煎饼,并不单纯是为了买来吃,而是出于爱心,真心想为村里的互助养老工作出一份力。留下200元、300元,象征性地带走几个煎饼是常有的事。
对于一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特别是孤寡老人来说,要扭转生活困境,摆脱贫困现状,只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与帮助,互助养老就是一种有效方式。如今,在南仲家村,11位特困老人的午饭已经解决了,郑淑红又有了新的打算。
“这些老人年纪大了,身边没人照顾不行。我有个想法,以后把他们集中供养起来,一日三餐都免费提供,生活上也有个照顾。”郑淑红笑着说,村集体收入少,今后这张“煎饼”任重道远。因为,它不仅要让老人吃饱,还要吃好,更要生活好、有依靠!
五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五莲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