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18日讯(记者隋忠伟)寒冬初雪已降,中至镇董家营村的蔬菜加工扶贫车间内却忙得热火朝天,77岁的隽桂芬老人正熟练地掰掉手中的芹菜叶,“我和老伴都上年纪了,光靠种地挣不了几个钱,没想到这把年纪咱扶贫车间也要,每天挣六七十,让我有了脱贫的底气。”
董家营村是市级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98口人。为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村支书王金兰带头成立富民蔬菜合作社,以扶贫车间为载体,通过解决村民务工、资产收益分配、带动群众自主脱贫等方式,让“小车间”发挥了脱贫攻坚“大作为”,该车间被评为省级就业扶贫示范车间
为带动董家营及周边村的发展,中至镇拿出统筹扶贫资金64万元,建设扶贫车间。目前主要进行蔬菜粗加工,现有固定工人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人,辐射带动残疾人26人,年龄在58-77岁之间,大多因年老体弱、出不了远门。现在到合作社打工,工资计件。每天平均70块钱,每年能增加务工收入5000-9000元,切实解决了收入来源问题。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难题解决了,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无收入来源,怎样让他们最大程度获得帮扶,防止返贫?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至镇探索建立扶贫资产监管长效机制,实施扶贫资产管理“四三三”工作法,实行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四权分置”,建立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扶贫收益差异化分配、收益对象动态调整“三项制度”,实行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之间“三次分配”。董家营村扶贫车间作为其中一处,每年交纳租金5万余元,按照差异化分配原则,同全镇其他资产收益整合后,按困难程度分配。据了解,该村贫困户最多的分配1000多块钱。
“别看我家钱分得少,我可一点不委屈。”在扶贫车间打工的王宗江说,“我还能出来干点零碎活,村里有些人活都干不了,比我困难多了。”
新闻推荐
作者冯培磊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潮白河,没有人知道她形成于何时,但我们都知道她来自五莲山的怀抱。大山的泉水和沿途的几条...
五莲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莲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