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斌
刚参加工作时,我给自己立下了个规定:每个星期必须回家一趟,看看父母;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以孩子小、工作忙为由,就变成了每个月回家一趟。
每次回家,一个固定的节目就是听母亲讲村里一个月内发生的“新闻”:张家大爷才52岁就去世了,正值好年纪,刚过上好日子,怎么就说没就没了呢,那语气中透出淡淡的伤心和遗憾;李家的小儿子在外地打工,领回来一个媳妇,好俊俏好勤快哦,一脸的羡慕;王家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在大连找了份好工作,听说是考上了什么员(我想,一定是公务员)。咦,这孩子的学总算没有白上那语气,就像自己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似的;还有某某发生了什么事情……说到高兴的事情,就像奇迹发生或出现在自己的儿女身上一样那般高兴;讲到悲伤的情形,心里就感到特别难过,总为他人惋惜、为别人家担忧。
说完别人家的事,就该轮到大哥和妹妹们了:你大哥家的晓晓在大学里当了班长还入了党,妹妹家养的猪这一圈赚了一多万块钱呢!……她总是把家里人最高兴的事说出来,与她一起分享,把不愉快的事埋在自己的心里一个人承受。每次播报完“新闻”,总是一脸的严肃,告诫我:在单位里要团结好同事,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和领导闹矛盾;在住处要和睦好邻居,记住“远亲不如近邻”。我的睡眠不好,老是成为她的心上事:“都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不要再熬夜写那东西了”(她总是把我写的那些小豆腐块称之为“东西”)。每次回家,几乎都是这些叮嘱的话。我听习惯了,也就不再把娘的良苦用心放在心上。反正就让她说吧,说个痛快,心情自然会舒服一些。
我分明感到,娘是孤独的。由于识字不多,也不爱看电视。她说电视叽里咕噜说的唱的也听不懂。而父亲白天基本上是吃完饭就到外面去,或看看地里庄稼的长势,或跟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老人三五成堆的一起拉拉家长里短,母亲想找个人一起说话的人都难。每天一睁开眼也就只能以忙碌来减少自己的孤独,只有我们回去的时候才把积攒了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话痛痛快快地说给我们听。
常年身在异地,关于故乡张家长李家短这样的“新闻”对我来说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但它却成为我们母子之间交流的一座很好的桥梁。每次回家,就这样,我静静地在娘身边,望着娘慈祥但带有褶皱的脸庞,一两个小时的听。娘说出来的是一种快意,而我咽进去的却是浓浓的关爱。这时,总会有一种浓浓的暖意充溢周身,通体的幸福和畅快。
前几年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叫《常回家看看》,让不少人留下了感动的热泪,尤其身在异域的人们。是呀,在工作闲暇的片刻,不妨想象一下父母眼巴巴期盼的神情,想想远方亲人们余音绕梁般的牵挂,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因为工作紧张忙碌,不要借口路途遥远,趁娘还健在、还健谈,常回家看看,并像小学生一样,端正地坐下来,认真地多听几次娘那带体温的最真实的新闻!
(作者单位:五莲县教育局)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段建雷编者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
五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五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