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蓓蓓
每天8点,家住城建花园小区的柴少君会准时出门。她的路线不确定,有时是走小区里的大路,有时是走蜿蜒的小路。
“路上,顺便看看有没有公共设施、物品坏了的。”今年61岁的柴少君,短发、瘦小、精干,一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很是和蔼可亲。
十几分钟后,“巡视”完一圈的柴少君到达目的地:东港区秦楼街道城建花园社区服务中心,开启一天的社区志愿服务。
长年累月的忙活,如今的柴少君成了社区离不开的居民“大管家”,还收获了2019年度“德耀日照 系列先模”“助人为乐”先进典型称号。
每天8点多第一个到岗、一年365天风雨无阻、手机24小时开机、周末经常加班,这就是柴少君的工作节奏。
保管钥匙、收拾各种工具、24小时开机 找东西问柴姨
8点15分,柴少君看了看手机,抓起包急匆匆地向城建花园社区服务中心跑去。
“柴姨,你迟到了!”推门而入的柴少君,被城建花园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小刘笑哈哈地调侃着。
作为社区的“金牌志愿者”,柴少君几乎每天第一个到岗,整理卫生、烧水等着大家。
几年前,柴少君退休,一下闲了下来,有点不适应。
一天,柴少君去城建花园社区服务中心办点事,碰巧遇到正在装修,只见几个工作人员忙得团团转,地上散落着一些工具来不及收拾。
“我没啥事,就赶紧帮着收拾下。”此后,柴少君就经常去中心转转、帮帮忙。
“创城”来了,社区工作人员更忙了,柴少君就雷打不动每天去报到。
“也没想着去社区进行志愿服务,他们那么忙,我想去帮帮。”柴少君这一帮,就帮成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一员。
每天一早8点多上班,下午2点半上班,365天风雨无阻。
柴少君的工作很琐碎,都是小事:帮助社区打扫卫生、接听记录电话;管理社区各活动室钥匙;整理收拾各种工具、志愿者马甲、袖标和帽子等,但她干起来总是一丝不苟。
“柴姨现在是我们的‘大管家’,她不在,很多东西我们竟找不着!”小刘的口气,充满依赖。
一次,柴少君回老家,刚坐下,电话就来了。
“柴姨,小铲子又找不到了!”电话里,柴少君详细描述着小铲子的位置。
“不好意思,柴姨,活动室钥匙您放哪儿了?”不多会儿,电话又来了。
从老家回来,柴少君轻易不敢请假,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状态。
“柴姨现在是我们的金牌志愿者、社区大管家!”城建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秀娟总结。
组建“红歌团” 不当团长做起秘书长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周三上午9点左右,红歌团的歌声又按时响起。
大屏幕下,8、9个近70岁的老人跟着字幕有板有眼地大声唱着。
“我们合唱团,一般就是10人以内,最多时20多个。”柴少君一边做着介绍,双眼却不曾离开过电脑屏幕。
噌!一条广告弹了出来,啪!柴少君迅速给关了,丝毫没影响大家练歌。
一小时后,练歌结束,柴少君又忙着招呼着大家喝水、润润嗓子。
“别看虽然只练一个多小时,柴姨却不只是一上午的忙活!”任秀娟说,红歌团固定每周三、五集合练歌,但柴少君是从头天下午就准备开了。
“给大家准备歌词,把要唱的歌拷到U盘里,都是小事!”柴少君摇摇手,不愿多提。但社区的工作人员都知道,这其中柴姨的辛苦和不易。
头天下午,柴少君早早来到社区服务中心,找歌词、调版、校对、复印成人手一份;整理练歌的地方;把歌从u盘拷到电脑;检查电脑等一刻不停地运转着。
“最不容易的是,为了让大家练好歌,柴姨还学会了用电脑!”那段时间,学电脑是柴少君每天的大事。
“小申老师,你再跟我说一遍开机后从哪儿找歌呗!”眼瞅着小申忙完了手头的活儿,柴少君笑眯眯地迎了上去,又是一遍一遍地请教。
“张老师,屏幕上的广告又蹦出来了,能帮我看看吗?”发现张老师放下了手里的热线电话,柴少君“求救”。
“小卜老师,屏幕怎么不动了?”柴少君眼巴巴地瞅着刚进门的小卜……
那些日子,柴少君天天盯着社区里稍有工夫的“闲人”,拜遍了老师,但效果并不理想。
年龄大了,学东西慢,柴少君想起了个“笨法子”:把“老师”们说过的每句话、每个步骤记下来,一遍遍去操作。再把每次遇到的问题也记到笔记本里,找老师一个个问明白,并把解决办法写到问题下面。
有了笔记的加持,再加上白天晚上地练习,柴少君终于成了大家练歌时的“主心骨”,提起这些,柴少君有点不好意思:“好歹是学会了,现在大家练歌,我一刻也不敢离开。”
找物业、咨询专业人士 发现问题带着居民去维权
柴少君还有一个身份:楼长。
9月8日中午,柴少君像平常一样,在社区忙了一上午,马上12点了才急匆匆往家赶,路上遇到两户邻居在大声讨论着什么,好像是起了争执。
“正好遇到了,就过来打个招呼,看看发生了什么,都是邻居,有什么事情也能协调一下。”柴少君回忆。
“屋顶掉了点墙皮。”柴少君用手比划着,“房主有点心疼。”
出现问题的这间储藏室是楼上邻居家的,储藏室顶上的一楼刚刚开始装修,可能是装修引起的。
“刚装修的这家想改装地暖。”过去一周了,柴少君说起来还有点生气。
小区的楼房建造时间早,用的都是暖气片,效果也不错。地暖兴起后,也有个别邻居动过心,咨询过改装地暖,都听从了意见没有改动。
楼上的业主还没意识到改装的严重性,承诺让装修施工队马上补好,柴少君却立刻拒绝了,“还是先找原因再修补吧!”
随即,柴少君联系了相邻几个储藏室的业主查看,还有几间储藏室受到了影响。“旁边那家是个老人,八十多了跟着着急。”
想着楼长的责任,柴少君向物业反映了情况,“虽然就这么几家有问题,但楼上这么多住户,得告知大家,让大家都知道不能私自改造。”
柴少君决定帮助大家维权,不只是这几间储藏室受损的邻居,而是整栋楼所有住户。随即,又发动她的好人缘,咨询在住建局上班的邻居要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
“维权的路,不好走,需要联名投诉。”这一步却比她以为的要麻烦得多。
上班忙、平时遇不着的,柴少君耐心地打起电话,难办的是有些觉得自己家储藏室没有受损事不关己的。柴少君郑重地向邻居们说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终于换来了所有邻居们的签字。
投诉书交上去了,柴少君也没能放心。“必须等受损位置修复好了、验收通过了才行啊!”
新闻推荐
光明网图片事业部总监季春红是日照的“老友”,他连续参加了三届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却是第四次来日照。去年新闻摄影周...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