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丁兆霞
虽说居住条件差,但地段绝佳——与政府部门只隔一条东西路,附近两家大型商超步行即达,周边学校、医院配套齐全,不仅老地方住了多年感情深,而且“干啥都方便”。拆迁安置后,还能如此“坐拥繁华”吗?搬迁之前,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北街社区75岁的居民秦玉文心里,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嘀咕”。
今年,秦玉文彻底踏实了。岚山区明珠时代广场小区南、安东卫城墙遗址公园北之间——老村的那块“最佳地段”,眼看着挖地基了,眼看着绑钢筋了,眼看着高楼起了,家人说,那不是商业楼盘,正是建设中的北街安置区,那将是社区已拆迁户和部分待拆迁户们的新家:安东佳苑。
秦玉文一家不知道的是,这块53亩的土地,早在几年前就已出让给企业,但因企业问题一直未曾开发,去年岚山区政府毅然多花了七千万元收回,才有了如今的建设场景。
“这块土地现在价值在200万元一亩,若出让搞开发,政府能挣六千万元;建安置区的话,拆迁成本加建设成本,每亩投入大概在150万元,总额约八千万元。一反一正,相当于‘折’了1.4亿元。”岚山区城镇化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滕勇说,之所以做这样一个看起来折本的“买卖”,就在于岚山区委、区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一直坚持的理念——“把最好的地段、最优的配套留给群众”。
数据显示,自2017年启动城中村改造以来,岚山区三年来共争取上级棚改安置房指标38372套,是过去五年的4倍还要多。目前,已投资约100亿元,拆除房屋23842处400余万平方米,开工安置房约3万套480万平方米。这其中,岚山区岚山头街道总人口不到5万,三年时间已完成13个村的拆迁,涉及8895户约3万口人,相当于拆了“大半个岚山头”。而在此之前,很多拆迁村曾屡次将拆迁提上日程,又屡次搁置不了了之。
“现在群众之所以对城中村改造都极为拥护,一是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强烈;二是拆迁安置政策一碗水端平,三是政府兜底进行的安置区建设和配套服务,让群众打心底里满意。”滕勇说,在安置区建设中,岚山坚持“建设一步到位”“配套一应俱全”,统筹考虑教育、卫生、养老、公园、道路等配套,最大程度方便群众生活。
譬如,岚山头街道金牛岭社区,仅配套的幼儿园就有3所,安置区一路之隔就是投资6800万元打造的岚山区亲子公园;锦绣花园社区周边小学、初中、医院一应俱全,出了门就是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500亩的锦绣公园。“可以说,我们所有的安置区都是学区房,都是花园房。”
多次干“折本生意”,处处皆“高端配置”,实际上,并非岚山财政宽裕。最初谋划棚改时,岚山区算过一笔账,按照当时的地价每亩85万元计算,完成岚山头街道、安东卫街道区域的改造,财政要倒挂约15亿元—20亿元。
“经济账不能不算,但民生账、生态账更不能糊涂。”岚山区委书记来风华曾在相关会议上表示,城中村改造在经济上一时无账可算,却能给群众生活改善、给城市拓宽发展空间带来长远的回报,这样的事情,财政收支倒挂也要做。
“长远的回报”正在显现。在改善了搬迁群众以及城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之外,岚山城市更新步伐加速。经过几年的搬迁建设,虎山镇20多个农村1.2万多户3.8万多人搬迁住进了城市社区楼房,城市化率提高了约9%。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已为产业发展腾空园区土地13161亩,为城市建设发展腾空城中村土地5327亩,有效破解了钢铁、化工两大支柱产业项目落地空间不足的难题,拓展了园区及城区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秉持丹心守望教育 访市人大代表、岚山区安东卫实验中学教师丁立秀
全媒体记者王艺臻“喜欢站在讲台的感觉,喜欢跟学生们交流的感觉。”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是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最真...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