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昊
第一次见到苏晓这个名字,是几个月前在本地一个论坛上,有帖子说她出了一本叫做《渎心者》的书,内容是关于将心理学应用在刑侦上的破案故事。
因为自己有几个网友也在写刑侦或法医方面的网络小说,他们为了迎合速读的需求,情节设置上大多过于离奇,甚至为了更新的速度,在语言以及结构上也不甚讲究。所以当时仅大体有个印象,从流行的网络小说角度来想当然,认为这类题材未免老套和流俗,虽然苏晓是本地作家,但并没有刻意留意。
去年年底应邀参加《夜读日照》,苏晓在现场赠送了一本《渎心者》给我。柔柔弱弱,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过了元旦,我才翻看了作者简介和“楔子”一节,读后引起了我的兴趣。一部好的小说必须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头,这是吸引人读下去的动力,“楔子”写得简短有力,气氛渲染比较好,所以尽管没有完全展读,我还是给苏晓留了一条微信:我会给写个书评。
读书之前也看过豆瓣上的一些评论,了解一下梗概,算是在心里打个底。看短评,基本没有打三星以下的,豆瓣打分能够保持在三星半以上,说明这个作品的可读性就比较强了。要知道豆瓣读者是很挑剔的,这种“众筹”方式的评论,恰恰能反映对一本书的辩证的真实的评价。
评论者中不乏推理小说的拥趸,从流行的推理小说来衡量和议论的读者亦有不少,毕竟《名侦探柯南》都演了几千集,搞得儿童们现在都成了断案专家,所以,在这类题材中要想获得好评,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且,在开头几章的语言使用上,可以见到旧小说叙述方式的痕迹,这一度使我怀疑自己起初的判断,以为会读到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特色的读本。不过随着情节的环环相扣,这种感觉渐渐释然。
读完前十五章,我想:苏晓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整体结构上把握很稳,虽然是顺叙的方式,波澜不惊之处却往往潜藏着下一波涡流;一桩桩案中案的发生看似是小说家言,但推究起来也符合常理,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噱头;将心理学因素糅合到故事里,明显是这部小说的看点,也比较自然和顺理成章。
作为日照人,小说虽然对地名做了处理,但我还是不自禁有所对照,由此将思维穿行在“海曲城”破旧的城中村和喧闹的市井当中。不过有所遗憾的是,书中将地名处理的并不太通俗,这可能是在现实中地名命名上的一个硬伤。
第十六章横生意外。一个腐败分子掺和进来了,还放了烟幕弹,搞了个“案中案”,结果戏剧性落网。作者对体制的把握并不生疏,不过在这一章把体制内的暗斗转向明处,故事的痕迹就比较明显了,类似于传奇小说的笔法。虽则生活比小说更丰富,但这个过渡还是与体制内的实际较量有着违和之处。好在作者能够“自圆其说”,将接下来的情节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令人觉得好像故事已经讲到了尽头,未料还有峰回路转。我在读这一章时,看到一本书才读了一半,就寻思“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于是果不其然,一段插曲最终还是汇入了整个乐谱。
书的后半部分,仍旧保留着稳妥的叙述方式,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把人性的恶一点点解剖到世人面前———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变态之人育于变态的环境———用镜像逐渐还原了变态杀人狂的童年阴影以及畸形的成长史。小说结构上也做了插叙、倒叙等处理,不过这些部分尚可以精简些笔墨,为展开铺垫再精炼些个———也正由于作者的叙述方式,在整个故事应该有一个更为惊心动魄的高潮时节,反而显得力道弱了,显得过于冷静,由叙述者转换成了旁白者———虽然这是为了突出推理和心理学的问题和概念,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的“在场感”显得有所欠缺。
再啰嗦几句。人物,有几个人物有笔墨未到之处,比如展文睿,在下半部分“曝光率”不足;书名,《渎心者》似乎不如《读心者》易诵易记,这当然可能是出版商刻意求之。总觉得书的名字怪怪的,与书的精神实质不太符合。只是,金无足赤,一部小说如果面面俱到、相对“完美”,反而就显得狡猾和“套路”了。
我说了这些,也并没有完全剧透,但这不妨碍这部作品的优秀。作者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出手不凡,无论是宏观的把控、细节的生动,还是扎实的文风、语言的运用,都让人感受到了苏晓在写作上的成熟。
《渎心者》究竟如何,当然有待于读者您自己的探索,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也是当下一本非常难得女性推理小说。你会想象到,一个柔柔弱弱的娟秀女子,在你不远不近处端庄坐着,徐徐启齿,缓缓讲着一个虽不惊悚但是吓人的故事,此情此景,真可比得上《聊斋》旧事。
古人云,抬头三尺有神明。《渎心者》却是将光引到心灵深处,字里行间,都在关照着我们内心的神明。
新闻推荐
为确保路灯设施安全正常运行,日前,岚山区住建局开展路灯巡查维护工作,加大路灯设施巡查检修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