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合理适度,防止信用建设措施的泛化和扩大化倾向。
此番发言可谓直面问题、及时纠偏。这几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各部门对“老赖”实行联合惩戒制度,构建诚信履约文化、改善营商环境的效果日益凸显。许多地方和行业勇于探索,出台诸如行人闯红灯减信用分、地铁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失信被执行人子女上学受限等意见或措施,引发热议。有网友建议“行人闯红灯减信用分应全国推广”,也有人认为“社会强制力应为底线而设,而道德是个人修养,关键还在教育”。前段时间,山东日照某教师因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被当地教育局“加码惩罚”纳入信用黑名单,因引发争议很快被撤销。此类事件频频见诸媒体,说明有些地方信用惩戒举措并不规范,甚至相当随意,形成的未必都是正面效应。
信用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好事,但惩戒措施与公民权利和资格关联度很大,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失信者,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社会谴责、工作生活不便或经济损失等不利后果,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大,因此对失信行为的界定更应谨慎、科学。无论政府部门还是行业主管者,不能在管理和服务中遇到任何难题都动用信用惩戒这一利器,急躁冒进反而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信用惩戒应保持适当的谦抑性。信用建设应强化,但不等于泛化。现实中个人的不良行为情形不同、性质各异,有的是行为习惯问题,危害不大;有的属于无心之失,并非刻意违约。倘若因为闯次红灯、忘缴水费就被“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可能人人自危。实际上,针对个人不良行为,还有道德劝诫、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多种手段,例如对在公共交通工具内霸座、吸烟等行为,应首先适用交通或治安管理方面的法规。保持适当的谦抑性,一是当已有的法律法规可以起到惩戒作用时,不必使用信用利器;二是不能将道德文明范畴内所有问题归结为信用问题,不能将信用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失信行为与惩戒措施之间应有科学的关联性。立法的原则之一是理性立法、合理入罪、适当处罚,即行为与后果之间要有科学的关联性,符合合理性原则,否则无法服众。例如对于贷款逾期不还者限制其借贷行为,对于有钱不还的“老赖”限制其高消费,这些都是有关联性的,于法于理都能成立。但如果因为交通违章而限制当事人贷款,因为拖欠水费而否定其工程招标资格,显然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与惩戒措施的后果不成比例,对当事人不尽公平。何谓“一处失信”,要有法律依据,经过合法合规审查;何谓“处处受限”,也不能漫无边际、任意限制,而要科学界定,有合理范围,否则反而破坏了信用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
当事人的权利救济应有规范化的程序保障。信用建设目前正处于地方探索和创新阶段,允许试错,但也应有相应的纠错安排。于公众而言,对信用惩戒的认识多停留于“一句话新闻”层面,鲜有对具体程序、当事人异议权以及相关信息的修正、撤销等具体内容的了解,而这些本是信用建设应有之义。制度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的完备度和科学性直接攸关它的成败,倘若没有程序正义保障,实体正义也将存疑,信用制度同样如此。通过行政复议保障当事人的异议权,再进一步运用司法手段解决信用纠纷,充分的权利救济和程序保障是防范信用被滥用的制度基础。发改委强调信用建设要依法依规、合理适度,也是在给信用管理部门打“预防针”:惩戒有原则、好用莫滥用,善治需良法、科学树权威。
新闻推荐
对企业稳就业的支持力度更大对劳动者创业的扶持力度更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更大本报记者隋言晨为加快新一轮就...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