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田
写岚山区的城改,不得不提岚山头街道。
今年的全区观摩会上,岚山头街道得了“状元”,重要一条原因就是“城改”改得好——— 13个村居启动了搬迁。在观摩会上,大多数与会人员不由自主地为岚山头的拆迁成绩“点赞”。在此之前,他们曾经10年拆不了一个村。
城改,无非“拆”“建”二字,有这么重要吗?
日前,笔者深入一线,走近岚山区那些还没消逝、正在消逝以及已经“上楼”的“城中村”,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探寻“城改”给岚山带来了什么。
答案,就在他们的故事里……
10年解不开的“疙瘩”
佛手湾居的拆迁,得从它的区位说起———
这里偏居山东半岛最东南隅,地理位置优越,港口条件良好。上世纪70年代,岚山港选址于此。
随着“亿吨大港”的崛起,港口腹地不断扩大,佛手湾居的搬迁提上议事日程。2010年6月,岚山头街道启动了佛手湾居第一次全面拆迁,涉及567户。
这次搬迁以村居为主体,采取“居民自治、协议搬迁”的原则,搬迁过程中,由于政策不科学等各类原因导致搬迁户突击装修、私搭乱建,造成房屋补偿差距过大,群众攀比严重、心理失衡。
搬迁,持续了整整三年,累计搬迁443户,剩余124户,造成搬迁“夹生饭”。
2013年4月,岚山头街道换届后的班子启动了佛手湾的第二轮搬迁,抽调机关干部和村居两委成员,分组入户宣讲政策。一次、两次、三次……有的甚至需要上门几十次,集合群众意见、结合上级政策,岚山头街道党委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搬迁方案,经过村两委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通过,报经区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公告后,开始实施。
历时7个月的工作,至11月份实施搬迁,最终完成了98户的协议签订,仍剩余36户。
佛手湾的搬迁,党委、政府可谓煞费周折,甚至依法采取强拆等措施,至2016年底,仍然剩余12户未签订拆迁协议。
2017年,区委、区政府将“城改”上升为区级层面,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城中村土地、规划、拆迁管理以及村集体经济转制办法作了初步规定。成立“岚山区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组建“城改办”,统一组织协调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接连出台了《关于印发<日照区岚山区城中村(社区)及项目建设地上附着物补偿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日照市岚山区城中村改造区域房屋征收与补偿指导意见》等文件,形成了一套具有岚山特色的工作机制。
由此,岚山“城改”迎来了春天,作为城改任务较重的岚山头街道,能否“拿下”佛手湾,成为能否启动其他村居搬迁的制约因素。
2017年,岚山头街道新班子上任伊始就将“拿下”佛手湾作为“城改”工作的突破点。当年11月,历时1个月,这个10年解不开的“疙瘩”终被解开。
佛手湾疙瘩的解开,也引爆了岚山头街道的拆迁热潮———
杨庄子、大阡里、海州、凤阳……
从抵触到观望,再到争着拆,岚山头街道连续启动了13个村居的棚改工作,涉及8895户。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协议签订7115户,占总搬迁数的80%。
政府的多重考量
城改,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年财政收入不足40亿元的岚山来说,靠自身力量难以实施。
于是,政府从国开行、农发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申请了150多亿元的低息贷款。
2016—2020年城改计划显示,岚山区累计批准了60个村32266户实施改造任务(其中,城中村34个,16223户;园区村26个,16043户)。
副区长贺照录给岚山的城改算了一笔账———
初步测算,完成34个城中村改造,区财政将倒挂15亿—20亿元左右;完成园区村搬迁,区财政将倒挂35亿—40亿元左右。
这笔账该怎么算?
民生账、发展账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岚山区委书记来风华一语破题:“城中村改造在经济上一时无账可算,却能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给城市拓宽发展空间带来长远的回报。”
于是,本着政府让利、村民受益、企业有利的基本原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岚山区出台了一系列惠民让利政策。
——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由原有的“拆一还一”政策,调整为拆除一处合法规划宅基地房屋安置2套、不超过180平方米楼房;拿出最好的地块优先用于安置楼建设,甚至不惜成本收回国有住宅、商服、工业用地后再划拨供应,让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政策和改革红利。
——最大程度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打破村居街道界限,集中建设安置区,提升建设管理标准,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服务、商业服务、物业管理、日间养老照料中心、幸福礼堂、公共厕所、文体活动等相关配套设施,多层住宅安置楼一律加装电梯,力求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居住环境要求。
——最公平公正的改造政策。制定了城中村改造相关的拆迁、评估、安置、建设系列政策14个,印发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8个,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政策体系,确保整个改造过程都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有序推进。
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规划编制并启动测绘评估签订拆迁协议的有46个村(居),全部完成拆迁并腾空土地的有31个村(居);2016—2020年全区安置区建设总任务43235套,总建筑面积700余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安置区已全面开工35122套,开工率100%,其中已交付1万套,基本建成5300套;同时,岚山区还为安置区规划配建了5所中学、5所小学、15所幼儿园。
女村党支部书记的压力
一段时间以来,每天早上6:30前,安东卫街道竹园居党支部书记刘从花吃不上早饭,就得匆匆出家门,直奔李彩云家(因为当事人不愿透露真实姓名,李彩云用的是化名)。
“家里不管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尽管说,我们会尽力帮忙解决。”刘从花的一席话让李彩云一家颇为感动。
李彩云是竹园居的村民。原先一直不接受拆迁政策,经过街村干部多日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后,他终于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签订了搬迁协议。
就在当天下午,全居另一户村民的拆迁工作也顺利完成,这比计划提前了10天。至此,拥有300户居民的竹园居完成全部拆迁任务。
按照计划,两年内村民搬进新楼。如果不完成拆迁,安置楼工程建设就不能及时开工。“一定要尽快完成拆迁任务,不能因为个别户,影响全居乃至整个社区搬迁计划!”刘从花说。
竹园居的“尾子”拆迁,是在2019年3月份,安东卫街道启动“百日攻坚”行动的背景下启动的,要求最多利用100天时间集中解决城中村改造、重点工程项目落地中遗留的问题,加快当前已经开工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的推进落实进度。
按照活动要求,每个难点重点任务由科级领导干部担任组长,其他领导干部、相关工作区书记或者主任担任副组长,党支部书记、包村干部以及部分机关干部任成员。明确问题解决时限,列入街道重点工作任务督办台账。
活动开展后,安东卫街道迅速掀起了“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高潮。“百日攻坚”行动中,安东卫街道累计拆除尾子329户,迁坟117冢,清表410亩,10个地块安置区顺利开工。2018年以来,安东卫街道已累计启动拆迁2952户。
年轻力量的加入
站在山海家园二期11号地块,看到正在加紧推进的19栋回迁楼,苗中海不禁感叹:“50多年没有变化的村庄,终于看到希望了。”
35岁的苗中海,是岚山头街道岚阳路居“两委”成员,原本在日照港从事拖轮驾驶工作。去年,他放弃年薪8万元的工作,回村任职居两委成员。谈起回村任职的初心,苗中海直言不讳:“趁着年轻,为村里的发展出点力!”
苗中海回村后,与居两委成员面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城改”。
“城改”,号称天下第一难!该如何破题?
采访中,苗中海向笔者坦言:“拆迁,比想象中的困难要大得多!”苗中海与居两委班子成员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向老干部、老党员取经;一方面认真学习研究区“城改”政策。
取经,让这支年轻的班子迅速取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学习,让他们学透了政策,能帮村民算“明白账”。
做群众工作,首要一条是能帮群众算明白账,许多群众不愿拆迁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盲目与外地攀比造成的。苗中海介绍:“山海家园二期11号地块,涉及97户群众需要搬迁,他们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协议签订。总结经验,核心一条,就是我们交给群众一本明白账。”
苗中海所说的明白账是这样算的:山海家园二期11号地块的基准地价是每亩60万元。凤阳路居3至4户占地1亩,每拆一户宅基地需要补偿30余万元,拆除1亩地至少需要100万元。每拆1亩地,区财政倒挂40万元左右。
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兑换面积的单价、居住房屋的性质、周边环境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综合效益的提升等方面帮村民算“升值账”“收入账”“环境账”,让广大村民切身感受到拆迁为他们带来的好处和切身利益,赢得了村民的极力拥护和大力支持。
账算明白了,群众也就理解了,也就不再盲目攀比。
两年里,岚阳路社区完成了800多户村民的拆迁,给苗中海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四批次协调拆迁和签约,一次比一次更顺利,村民们支持拆迁的热情也一次比一次高涨。”苗中海说,“在拆迁的过程中,许多居民主动去帮助居委做居民的工作。”
采访中,见到岚阳路社区68岁的居民王明涛,他三辈人一直居住在家里狭小的老房子里。因为经济能力有限,老房子一直没法翻新。
如今,看到再有半年就竣工的楼房,还有早已配建好的幼儿园、小学、公园等公共设施。在老房子里住了大半辈子的老王说:“真是没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
一顺才能百顺
官山社区,是岚山位置最优越、设施最完备的典范社区之一,也是搬迁村民的安置区。
苏旬成,虎山镇大庄子村村民。3年前,村庄整体搬迁,一家人从乡间平房搬上安置的三室两厅楼房。他的人生也由此发生转机,从以务农和养鸡为生,转产成为钢铁产业工人。目前,包括他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苏旬成一家四口都在本地钢厂就业,家庭收入较从前成数倍增长。
2016年以来,为支持钢铁基地项目建设,岚山整体搬迁7个村、3155户,腾空土地6000亩,全程平稳顺利,岚山百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付出与贡献。
与苏旬成一样,虎山镇6341户村民陆续搬迁,先后共腾空土地1 . 2万多亩,89%的搬迁群众完成了再就业。
搬迁,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为园区赢得了发展空间。
2003年和2013年,日钢、山钢两大钢厂先后落户岚山,如今年产能超800万吨的山东钢铁已经全线投产。
依托于两大钢企,岚山区规划建设了6大板块、14类细分产业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区。目前,涵盖钢铁精深加工、高档冶金、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的26个“吃钢嚼铁”项目已经入驻园区。
岚山工业挺起了“钢铁脊梁”,连续三年,岚山区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区县前列。
自此,岚山,有了擘画世界级先进钢铁制造基地的信心。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变化
在岚山75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看得见的巨变———
棚户区村民们从脏、乱、差的低矮村居搬到干净利落的安置楼;旧村村址从“不值钱”变成了增收、创收的“摇钱树”。
棚户区改造加快了“村民”变“居民”的城镇化进程。
渔业生产,是岚山头街道官草汪居民的主要经济支柱,近些年又增加了海产品、渔网渔具加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作坊。
在棚户区改造的大潮中,该居采用了灵活的改造方式。村民整体搬迁后,村容村貌在保留原来风格的基础上,“渔村古寨”以渔文化为主线,进一步打造成了宜居宜家的“日子小院”。游客们在这里一站式地享受到亲海体验、精品海钓、渔村食宿等特色服务。
除此之外,投资5亿元建设的包括水产品交易市场、渔乡风情街、海鲜美食街等在内的国际水产商贸城,让原来村里的小作坊集中到这里,形成规模化集约效应。渔民们在安居的同时,也有了乐业的场所。
“搬进了新楼房,咱就得跟着文明起来,再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了。”在社区居民楼前,孙明磊笑呵呵地说。以前在村里,喜欢烟头随地扔的他,现在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公共场所不抽烟。私人空间抽了烟,烟头也要送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去。他还发现,村里吵架拌嘴的少了,和谐相助的多了;愁眉苦脸的少了,广场上的欢声笑语多了。
相比于地面上那些看得见的巨变,人们心里那些看不见的巨变正在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愈加文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范开元)日前,壹基金和支付宝公益联合日照志愿者们,向在大石头社区的村民们发放救灾物资。据悉,经过壹基金志愿...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