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宁 通讯员 窦亚昆
如何保持企业创新技术持续更新?归根到底是靠人才的驱动;但另一问题随之而来,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人才投入和研发投入都是笔不小的投资。在引进人才、推进技术更新换挡的过程中,有没有一条“短平快”的“捷径”?
日照高新区的答案是:搭平台,建立院士工作站,让人才与企业联姻,实现双方资源的充分利用。
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该区一方面保持人才的“源源不断”,确保了技术研发的“保鲜”,另一方面使“高精尖”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双方的共赢让企业走上了高新发展的“快车道”。
正在蓬勃发展的山东海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液态维生素原料、液态饲料添加剂、液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实践发展证实了人才与企业合作产生的倍增效应。
“院士工作站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实验基地和药效的官方数据,我们的研发投入自然就相对减少了,但技术创新却多了,技术成果转化也快。”回顾起刚建立院士工作站的情景,该公司曹金党一直肯定地认为,院士工作站是一种提供技术和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他们就来现场指导,或者我们带着难题去找他们,有他们在,没有过不了的技术关。”
正是在这群“智囊团”的带领下,山东海能生物自主创新体系日渐完善,技术研发“势如破竹”。公司自主研发的“饲料添加剂25—羟基维生素D3”原料,是一种应用于禽类、猪等动物生长的维生素,通过农业部验收并获得生产资质,成为国内液态维生素的示范企业。
尝到了“智力红利”,日照高新区继续在全区布局。围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大健康等主导产业,该区积极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校企合作研究院、技术成果交易及转移等技术研发平台,目前,共建立“山东省院士工作站”8个。许多企业借助院士团队科研力量,攻克了不少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产、学、研、用有效互动的创新模式。
有了院士专家团队的“把脉问诊”,日照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迟迟得不到转化的技术成果,得以快速推进,企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公司发明的水泥选粉机动力总成,较现有永磁电机实现节能10%—20%,并缩小了电机体积,实现操作控制智能化。
有了高端“智能”的引入,致力于氢分子医学研究开发的日照生命谷生物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如虎添翼”。凭借负氢离子项目,公司拿到负氢离子粉体和负氢离子片剂两个生产许可证,成为国内唯一的固化负氢离子生产企业。
随着一批批创新之才、实干之才的不断加入,日照高新区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人才承载能力,设立人才服务专员,打造“人才之家”,确保人才招得来、用得好。2017年以来,还购置、提升改造专家公寓、人才公寓2100余套,启动8.5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以“智”高点抢占发展“质”高点。人才牵手企业,“智力”激发活力,区内企业不断壮大,产业焕发生机,园区发展乘势而上。截至目前,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5家,今年1—2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4.7%。
新闻推荐
把学校体育融入活力之城建设履行体育教育新使命担当 专访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申淑清
本报记者宋庆艳承办第25届省运会,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活力之城,是日照市推进“五城同创”战略部署、加快建设...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