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潇
记者:原先的环境保护局更名为现在的生态环境局,从“保护”到“生态”,带来了哪些实际的变化?
侯佃华:从字面上看,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是在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和任务目标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做好“大生态、大格局、大督察、大执法”这四篇文章。
这次机构改革,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说法,就是做到了“五个打通”:打通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与海洋、城市与农村、天上和地上。新的生态环境局对“天地海河”这个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统一监管,工作侧重于“监管”二字。
记者:如何做好“大生态”这篇文章?
侯佃华:重中之重是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中央确定了“1+1+7”工作方案,省里确定的是“1+1+8”。今年,我们自我加压,陆续制定出台了“1+1+4+13”的攻坚方案。
第一个“1”,是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这是个管总的、方向性的文件;第二个“1”,是制定出台了《日照市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这个是治本的、管源头的文件。
“4”就是持续开展“蓝天、清水、净土、绿盾”四大行动。去年,日照市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细颗粒物(PM月份日照市空气质量位居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第14位。老百姓晒蓝天、拍白云的明显增多,日照市成为受国务院表彰的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4个城市之一。
“13”是指我们要具体打好13场标志性战役:包括已经启动的绿色港口、绿色钢铁、绿色交通、绿色城建、绿色临港工业和绿色工业园区这六大环保提升工程,这个是以改善空气质量为主的。同时,我们还实施了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水质达标、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危险废物治理和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这七大攻坚战。
记者:针对各项攻坚战,今年会具体落实在哪些工程项目上?
侯佃华:今年,我们梳理制定了百项环保重点治理工程。其中,大气治理项目42项、水和生态治理项目45项、固废危废及土壤污染治理项目18项。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记者:对咱们日照来说,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呢?
侯佃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个大题目,也是个大难题,我们的压力是空前的。
面对压力,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找出路,用科学的办法解难题。我们邀请了由4名院士和11名全国顶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对日照市如何承接好钢铁产能进行“把脉会诊”,提出合理的承接路径和污染防控措施。去年12月份,已经完成了方案的评审工作。
与此同时,加快“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编制工作,优化区域、产业、项目空间布局。目前日照市的生态红线已经完成优化,保护的区块虽然增多了,但红线内的总面积比过去减少了近一半,大幅度增加了我们的开发空间。
记者:近两年,环保督察是一个热门话题,但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对其形势持观望态度,对此您怎么看?
侯佃华:现在社会上有个误区,认为环保督察是一场风暴,刮完之后就会放松。我想说的是,环保督察绝不是“一阵风”,环保督察是“进行时”,没有“休止符”。
中央已经明确今年启动全国第二轮大督察,省里成立了六个区域性的督察办。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市级督察,用好督察的利剑,既督企、又督政,切实解决好环保问题。
记者:如何做好“大执法”这篇文章,发挥环境执法的震慑作用?
侯佃华:在这次机构改革中,生态环境执法是国务院保留的五支执法队伍之一。下一步,我们将整合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责,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实现“大执法”。
今年的执法重点是“力量沉下去、网络建起来”。“力量沉下去”,就是通过机构改革,配强基层执法队伍,强化基层执法能力建设。“网络建起来”,就是建设“地上一张网”和“天上一张网”:“地上一张网”是在全市划定四级监管网络,配齐配强三、四级网格员;“天上一张网”就是使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空气站,建成立体化、全覆盖的智慧环保监控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我们叫“两网两线一系统”,这个系统今年7月份即可建成,并投入运行。
上个月,我们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空气站的全覆盖,从这个月开始,我们就要对外公布各区县和乡镇的空气质量状况,接受社会监督。
记者:2019年,如何开创生态环境工作新局面?
侯佃华:今年,我们提出了“全员创新、全员落实”的要求。明确每个科室、每个分局都要围绕本职工作,提出创新举措,打造工作亮点。同时,我们还梳理了58项去年的创新成果,在生态环境系统组织了“十大创新成果”评选,评选结果近期就要对外公布。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的受益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将守护好日照的蓝天碧海金沙滩,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昱东通讯员生贵良)3月15日,日照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市环卫集团生活垃圾“定时定点...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