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东港锔缮手工技艺
地点:日照街道
时间:2018年1月4日
被采访人:李志新
图/文:林丽
丁酉年冬至至小寒,雾霾泛起,天地混沌如同未开。元代有首词,是在冬至里所作,有“暗藏萌,雪花轻”的句子;也有古语说冬至这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可见很多的萌生都在沉寂之后。
小寒前一日,我去老城区采访锔缮手艺人李志新。可以说,正阳路凝聚着日照的老灵魂。日照最早的商业圈,古董清玩,字画装裱一直在此聚集,有文气。往南,就是李志新的家。屋子里光线略暗,书架上集满的书籍,菖蒲、灵石布陈于各处,蕴养着一股清雅之气。如果去野外走走,看看冬日里的残山剩水,是极好的慰藉,但李老师家菖蒲葱翠,居舍雅致,在此阅览案头山水,未必不如山川间的寒气清旷,更能逼近人之性情。
李志新,1972年出生,城关十二村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关大集沸沸扬扬地蒸腾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珍重、质朴,烟火缭绕的生活即现于李志新出家门不远,在补鞋、打铁等众多手艺中,总有一两摊点从事锔盆锔碗的营生。那时,百姓多用粗瓷碗盘,生活水平不高,碗盘摔了,赶集时就会顺带补补,一个锔钉几分钱,缝缝补补又一年。“从前慢”是那个年代的生活理念,物品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加长久。一只饭碗能陪人很多年,从既不怠慢日常的五谷杂粮,到也不郑重稀有的珍馐美味,日子在一碗碗饭里清贫悠长。李志新在这里开始了锔缮手艺的最初启蒙。
锔补一直是他想做的事,直到爱人的一把紫砂壶摔坏了,他才按照自己的记忆“小试牛刀”了一把,当然锔好后他并不满意,这是李老师锔补的起源。直到2000年,他有机缘结识了巨峰镇的梁立友老师傅,手艺才渐渐醇熟起来。老师傅锔补手艺高,活细,“针脚”耐看,在坊间小有名气,还有“花锔”的手艺。李志新跟他学,上手很快,曾在大集上耳濡目染的手艺很快就以它的精微妙处,与他的悟性轻轻碰击,美妙邂逅。李志新觉得他回到了某个原点。
“锔,注重实用,不重美观,在民间用得较多,多用来锔盆、缸等,属于粗锔。而锔壶就是细锔了。锔属于古老的七十二行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从这儿来的。”
我们谈起锔补的工序,他边做边讲解:第一步,是制作锔钉。有现卖的锔钉,但李老师都是自己做。他把铜线拉直后放在三角砧子上一节一节地敲打,然后将铜线修平。再用砂纸打磨上光后剪成一个一个的锔钉,最后用钳子将两端弯出锔脚。让锔钉呈现马鞍的形状,他说,中间要拱起来;第二步,是将摔碎的器物用线绳捆好,然后插入竹棍,拧紧,这个步骤叫“上劲”;第三步,在裂痕两侧用皮绳钻均匀打孔,孔有一定的角度,但不要过于倾斜,利于锔钉的把持。两个锔孔之间约为三四毫米;第四步,上锔钉。先嵌入锔钉的一头,用手按住,用镊子将另一头对准锔孔,用小锤头轻敲,锔钉就固定好了;第五步,将鸡蛋清搅拌瓷粉或铁粉抹在锔孔上阴干加固。
谈完工序,我们小憩了一会,喝茶,看李老师爱人在阳台上种植的菖蒲。因为菖蒲众多,郁郁葱葱,茂盛繁杂,一些老旧的器皿就随意地隐藏其中,珍重而又平常。这些器皿大都来自民间日常,显得天真古朴,大巧若拙。其古旧,与菖蒲的新,形成对比的张力。
“缮,补也,缮是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一个发展。”2015年,为了更进一步地完善手艺,他又跟随沈阳的郝树新学习了金缮。
金缮是将破碎的器皿用大漆粘好后,在接缝处用金胶进行勾线,最后撒上金粉的工艺,这不仅是修复,还会诞生一件独有韵味的全新作品。“偶然天成”即是如此,我相信,没有两个碎坏的瓷器有完全相同的纹路,这就形成了各式枝丫摇曳的姿态。茶道文化的七大美学: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让金缮修补显得更具美学意味。金缮中最显功力的一步是打金胶。线条的控制与中国传统绘画不谋而合,线条力道优美,要与原来的作品达成气韵上的统一。
离开时,灰色的夜幕已经降临。明天就是小寒节气,据说这夜,岚山、涛雒等地都下了大雪,而市区无雪。或许吧,“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万物都有机缘,锔缮未必不是因缘,重生,涅槃在现世的一种阐述方式,是用最好的修补去面对残缺、面对伤痕,无异于是在无常世界里一种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新闻推荐
以实际行动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市外办迅速启动“创新、落实”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王蓓蓓通讯员许博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市外办迅速行动,狠抓落实,以“创新、落...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