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丁兆霞通讯员范振峰报道
本报日照讯对旧民居中原有的建筑元素加以改造,铁链子、压舱石、海蛎子壳等经过艺术化加工,都变成了“日子小院”里别致的装饰品。门框上、凳子上甚至脚底下,处处有“惊喜”。在岚山区岚山头街道官草汪村,随着几间样板渔村民宿日渐打造成型,承载着官草汪村渔业产业转型发展希望的“渔村古寨”项目,开始走进外人视野,承载更多的期待。
岚山区目前已建设多岛海景区、海上碑等景区景点,先后成功举办中国“海钓盛典”、中国(日照)休闲海钓大赛等10余项国内旅游赛事,其中中国日照海钓节暨全面休闲体验赛获“全国有影响力的休闲赛事”称号。今年,岚山有了更多精品项目支撑渔业第三产业转型升级,总投资3亿元的官草汪渔村获全国“最美渔村”称号,日照首座国家级海洋牧场大型游钓平台“阳光1号”成功完成试营业。
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渔业重点区县,渔业是岚山区的传统产业。立足传统优势,今年以来,岚山区深耕碧海,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渔业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新六产”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设标准化海洋牧场,是岚山区应对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的现状和用海矛盾凸显的形势的“先手棋”。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为引领,岚山区规划用海约2000公顷,建设包括顺风阳光和万泽丰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山东群奥、盛基、前三岛三个省级海洋牧场。目前,全区海水可养殖规模面积达30万亩,已批复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用海10处,建成人工鱼礁项目5个,投放鱼礁礁体规模达100万空方。万泽丰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基地、黄海冷水团项目、海州湾北部海洋牧场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名单。
海水养殖多元化,是岚山区坚持集约发展,助力渔业做强的另一个法宝。利用海州湾有利的海域资源优势,岚山区大力推广立体化养殖,重点推广藻类轮养技术等10项技术试验示范以及“综合立体养殖”“轮养”“兼养”及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四种养殖模式,实现“贝、藻、鱼、参、鲍、虾、蟹”“七彩海洋”综合开发。目前,全区海水养殖规模面积达30万亩。其中,贻贝养殖为全国规模最大(25万余亩),产量占全国的90%。
在黄海西北部海域,一场深远海养殖革命也在悄悄进行。为将海水养殖从近岸向离岸(远海)拓展,岚山区推广离岸化养殖——由日照万泽丰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联合实施的冷水团绿色养殖项目概算投资13.5亿元,离岸100多海里,一期规划海域面积2000公顷。今年2月,该项目被认定为省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工程示范项目。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已投放下水,首批30万尾三文鱼已投入网箱中进行成鱼养殖,开创世界温带海域养殖冷水鱼类的先河。
依托渔业优势资源,岚山区坚持高端发展,推动第二产业做优。一方面,规划建设了全省最大的冷链物流园区——日照天泽冷链物流园区,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园区承接澳洲农产品、水产品的冷链配送,目前已投入使用4座智能化冷库,库容约15万吨,已配送生鲜果蔬、速冻肉制品、海产品等多个类别,预计货物年周转量近500万吨,拉动提升渔业传统产能。
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招引深加工项目。依托山东联美食品公司,实施北纬35度海藻茶制备项目,主要生产海苔、海藻茶等现代化海洋类休闲产品,年可产海藻茶类30余吨。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
岚山区还注重培育新兴渔业二产,发展高端装备项目。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的水下机器人项目已实现人工遥控条件下的水下生物采摘。今年3月至7月,通过潜水员进行了一系列水下环境视觉数据采集,并进行人工智能算法开发,目前已经完成智能识别算法的开发和工程样机的前期开发。计划春节前完成第一代工程样机的制造,2019年上半年完成工程样机的实际投用和产业化融资,下半年实现正式投产。
一二三产融合,万顷碧波盘活。目前,岚山区在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处,建成全国文明渔港1处、省级海洋牧场3处、渔港经济区2处,山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处,淡水垂钓基地1处;日照顺风阳光海洋牧场获“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任菲)11月16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消防大队组织召开“智慧式用电隐患监管服务系统建设”暨消防安全培训会,进一步...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