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昱东
弯腰、伸展,69岁的杨大爷在东港生活二区院内做完热身运动,开始晨练。“经过治理,光秃秃的地面也进行了绿化,现在我也敢围着小区晨跑了,放心!”杨大爷笑着说。
可在今年早些时候,杨大爷是笑不出来的。由于小区建设年代久远,绿化水平低,导致裸露土地较多,既不美观又不安全;此外小区遮荫效果差,“冬天‘冻\’人,夏天‘烤\’人”,居民们对此颇有意见。
变化源于今年5月份,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日照市启动了居住区(庭院)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市住建部门的园林专家对小区进行了实际勘探,制定了可行性的改造方案,推动小区绿化环境提档升级,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我们对小区实施了破硬还绿,通过补植绿化、建设林荫停车场,既在功能上满足绿色需求,又兼顾绿色审美的需要,使改造后的居住区绿起来、靓起来、美起来、和谐起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改造后的小区,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纳凉的地方,也为汽车提供了“休憩”之处。
如今,东港生活二区的绿化提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1000余株白蜡、黄杨、红叶石楠等树种点缀了小区环境,也让居民有了更多“绿色”获得感。
不仅仅是东港生活二区。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103个小区实施了绿化提升改造,已完工43个。
绿色生态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也是提升老百姓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标准。当前,随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日照持续在绿量崛起、绿化提质上做文章。诚然,三年创园路,城市需要更多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但“创建”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创建”,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给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此,在居住区绿化提升改造过程中,各区、街道、社区等有关单位充分征求居民的意愿,以东港生活二区为例,前期方案初定将在小区栽植法桐,但居民们普遍反映栽植法桐影响楼房采光。
“法桐在栽植过程中,都是按照五米的间距进行栽植,基本不会影响楼房的采光效果。”该负责人说,既然居民有诉求,我们还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放弃了绿化覆盖率更高的法桐,而选择了白蜡,“小区怎么改,居民才有发言权”。
除老旧小区之外,针对新建小区的绿化,日照市还出台专门文件,将所有新开发小区的绿化建设面积,作为小区验收的指标,绿地率不达标的新建小区将不予验收。
居住区绿化足了、美了,让居民在城市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享受到了更多的绿色“福利”,也有了更多的归属感、获得感。但好的绿化,需要更好的养护。
于是,在建设前期,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对绿化进行养护;建成后移交小区业委会,并聘请专业的物业企业进行管理,“确保小区绿化从建设到建成,全程管好、养好,让一抹抹绿色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更加长效、可持续”。
“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对于管理不善、绿化不达标的小区进行改造提升。”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日照市已经启动园林式居住区评选工作,对于绿化水平高的小区,经考核符合标准,授予日照市园林式居住区称号;符合省级标准的,择优推荐为省级园林式居住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尹丽彩在岚山区中楼镇两山口小学,有这样一位人民教师,他叫王松,任教26年来,他始终钟爱山村教育事业,热爱山区...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