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 五莲新闻 莒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日照市 > 日照新闻 > 正文

母亲的三次盖房

来源:日照日报 2018-05-06 06:05   https://www.yybnet.net/
建宁

一个初春的日子里,我回乡探望母亲。85岁高龄双耳已经失聪的老母亲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悠然和煦的气息弥漫在她的周围。她眯起苍老的双眼凝视着远道回乡的儿子,眼神中流露出丝丝的关怀,还有几分的欣慰。

母亲老了,没有了前几年的活力和神采,再也无力为这个家撑起一片蓝天。但我知道,每一个日子里,她都在默默祝福自己的儿女阳光明媚,灿烂如花。

上世纪三十年代,母亲出生在日照县高兴岭下的一个村子。那里民风淳朴,村民贞信和谐,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灿烂与舒缓。母亲虽出生于动荡岁月,但从小父宠母爱,姊妹和睦相处。在母亲眼里,人世是那样安定祥和,她一生的快乐似乎都浓缩在那段光阴里了。我少时走姥姥家,也总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温馨和浓浓的人间情谊。

母亲上有一位姐姐、下有一位妹妹和一位弟弟。姥爷耕种几亩田地,农闲时节做点小本生意,姥姥勤俭持家,日子虽说不上富裕,却也是衣食无忧。

据母亲讲,她6岁时与3岁的父亲订了娃娃亲。这媒人不是别人,乃是自己9岁的胞姐,也就是我的大姨。那时,正值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民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广泛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大姨年龄虽小,但既聪明伶俐,又积极上进,成了儿童团中的骨干,在到区里参加会议时,认识了同样做儿童团工作的我父亲的表姐。大姨很希望在沿海村庄能有一门亲戚。为此,两个孩子居然说服了双方家长,促成了这桩姻缘。母亲一生的命运便由此注定。

由于婚后生活艰辛,父母亲没少吵吵闹闹,到年老却能相互扶持。不幸的是,年过七旬的母亲在劳作中数次骨折,因治疗不及时而留下后遗症,给晚年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祸不单行,父亲在78岁时查出了不治之症,虽经手术医治,三年后还是因病情复发而离世。为减轻儿女负担,母亲拖着衰弱不堪的病躯,坚持由自己照顾病重的父亲,直到父亲弥留之际,才由在家的兄弟姐妹轮流陪侍。这是母亲竭尽心力为儿女们作出的最后奉献。此后,几近油尽灯枯的老母亲,便只剩下了她的风烛残年。

母亲一生操劳。在我的记忆里,她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总有干不完的活、操不尽的心。特别是我们家的三次盖房,更是耗尽了她大半辈子的心血。

1955年,母亲嫁了过来。一家六口人住在三间房龄近百年的土坯房里,生活条件既差,居住空间又十分狭窄。用母亲的话说,家里穷得叮当响,不像过日子的人家。这让在娘家生活较为优裕的母亲尤其感到别扭和不习惯,于是便有了改善住房的想法。

由于沿海村庄耕地少,且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那时海产品价格又十分低廉,据说一斤干带鱼换不到一斤玉米面,人们生活普遍贫困。爷爷奶奶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条件盖房子。无奈中,母亲只好求助于自己的娘家。

姥爷家有正房五间,东西还各有三间厢房。对于女儿婚后生活的困境,姥爷姥姥既心痛又着急,老两口一商量,便把三间西厢房拆了,将拆下的檩条、门窗等材料运了过来,帮助盖起了两间新草房。

爷爷奶奶带着小叔小姑入住新房,父母亲则留在那栋老屋里。这是母亲主持的第一次盖房。这次盖房,将大家分成小家,解决了住房拥挤的问题。

到了1970年代初期,老屋已超百岁高龄,全部的零部件早已老化,遇上连阴天,屋里四处漏水。儿时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困顿与窘迫。这房子实在是没法住了,可要盖一栋新房又谈何容易!

当时,神州大地处处都在“大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庄户人家,往往在开春购买一头小猪崽,饲养到年尾,售后收入是建房垒墙、婚丧嫁娶等家庭大项开支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破屋偏逢连阴雨,那两年我们家连续几次购买的小猪崽都因防疫不当而夭折。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面对这样的困境,母亲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和周折,详情我已不得而知。但尚处童年的我,还是隐隐感受到了母亲操持的艰难,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筹措的不易。

在大姨和小姨的帮助下,母亲在艰难曲折中砥砺前行,推倒了那栋庇护了我们家几代人的百年老屋,盖起了三间堂屋和两间东厢房。这是母亲为我们家的第二次盖房。

1970年代中期,天灾频发,神州大地经历了一段多灾多难的岁月。我的家乡也一样,夏日里常常连日暴雨,村北的傅疃河、村南的川子河洪水暴涨,大水漫过河堤涌进村子。深更半夜,村民扶老携幼、呼儿唤女躲水灾的凄凉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为解民忧,当时的生产大队便在村子东部、地势较高的沙岭上为村庄规划了新址。

1980年代下半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村民陆续在新址上盖了新房,年近六旬的母亲又启动了我们家的第三次盖房。

这一次,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且经过父母亲多年的筹措积累,大致具备了建房的经济条件。

但这时期盖的房子,除了满足“住”的需求,还追求质的提高。房子一般是红瓦罩顶,墙体用水磨石、马赛克或水泥罩面,房檐有出厦、遮阳等样式,与以往的土坯草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大大增加了筹建工作的难度。对于母亲这样一位农家妇女来说,无疑是在承担一项重大的工程。

母亲既要张罗着备料,聘请工匠、小工,还要同父亲一起用手推车推沙垫地基,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盖起了五间堂屋和两间西厢房,我们家的住房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追忆母亲的三次盖房,无不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印证着个人的际遇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正是由于有了千千万万像母亲那样一代代平凡人的艰难拼搏与付出,才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了坚实的基础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有了更高的起点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亲和像母亲那样从那个年代一路走来的母亲们!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新闻推荐

尚文社区“四点半课堂”开课了!

本报讯(记者刘彦美通讯员牟姝洁)5月2日下午4点20分,济南路小学三年级三班学生张瑞泽来到尚文社区活动室,登记好名字后跟老师打了招呼,径直走到第一张桌子旁,埋头专心做起了作业。面对社区部分家长...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洋外教的日照故事2018-05-04 06:21
评论:(母亲的三次盖房)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