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娜 通讯员 魏海刚
茶叶一直以来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消费品。莱芜市作为江北茶叶基地种植源远流长,茶文化历史底蕴丰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积极把茶产业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重点推进,茶产业逐渐成为农业经济新的亮点和增长点。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以上,从事茶叶经营的公司(门店)150余家,年销售茶叶2000余吨,销售额达到4.86亿元。
从卖“茶篮子”到建“茶园子”
茶新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
近几年,一大批茶企茶人在莱芜老干烘的基础上,坚持突出地方特色,不断挖掘当地文化,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开发出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适应不同消费人群的茶系列茶品,不断赋予茶产业发展新的基本内涵。
基于产品质量品牌文化基础保障,以及没有原料供应链茶产品安全就没有市场的共识,从建“飞地茶园”到“本土茶基地”,广大茶企茶人积极树品牌、拓市场,重质量、求效益,强产业、建基地,主攻大品牌、大龙头、大市场,实现了茶品牌文化与茶产业化融合的华丽转身。
总体上看,茶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茶市场基本稳定,茶品牌影响力有新提升,茶企(合作社)收入逐年增加。从卖“茶篮子”到建“茶园子”,茶新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以五福茶业为例,规划发展莲花山千亩示范茶园,年实现茶叶生产加工1000吨,产值8000万元,生产的5大茶叶品系销往19个省、市、地区,销售网点716家,战略合作伙伴11家,成为莱芜市规模最大、社会经济效益一流茶文化产业化集团公司。
从“企业唱戏”到“政府搭台”
茶特色产业综合社会效应逐步显现
原先,从事茶叶生产主要靠自身,经营管理带有很大盲目性。如今,有了政府这个根台柱子和撑腰杆,我们发展茶产业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晰。莱城区玉芽茶叶种植合作社王军介绍。
据了解,为加快培植茶特色新兴产业,进一步为百姓开辟致富门路,市农业部门先后编写《莱芜市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莱芜茶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尤其是《莱芜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莱芜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为莱芜市茶产业科学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这几年,市农业部门积极发挥优势,搭建起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突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理念,彰显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机制,提升茶产业的综合效益。茶企把扩大优质茶基地规模、提升特色品牌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带动了茶业增效茶农增收。据初步统计,莱芜市茶产业发展已带动社会就业2000余人。
记者从莱芜市茶文化协会了解到,今年4月举办“市茶产业发展知识培训班”,5月将召开全市茶产业发展现场观摩会,6月将举办纪念山东省“南茶北引”60周年活动……“政府一系列发展举措尤其组织茶产业现场观摩会,开拓了思路,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莱城区锦阳香山茶业家庭农场屈家庆说,政府搭起茶产业发展的高位平台,希望像类似这样的活动尽可能多办。
从“单打独斗”到“军团作战”
茶优势产业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春天
“茶产业是莱芜市农业的新兴产业,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通过近几年发展,从整体上逐步摆脱了单打独斗、恶性竞争局面,实现了茶产业‘三化\’良性发展。”据市农技站站长高燕介绍。
主体多样化。全市参与茶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涵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生产企业发挥资本集聚优势,较好保证茶园种植的资金投入,为茶叶基地建设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截至目前,从事茶叶经营的公司(门店)150余家,有自属基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标准化示范园2处。
生产规模化。全市茶叶种植基地发展到8处、分布在6个乡镇,共3000亩以上,预计3年后,莱芜茶叶种植可达到3万亩,茶叶产量1200吨(成品茶)。并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格茶叶种植技术规程,加强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经营品牌化。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创建特色品牌,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一体化模式,成功注册“齐鲁干烘”、“六穆”、“龙山大观”和“鲁中红”等茶叶品牌,走茶与果、茶与花、茶与旅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旅游线路。
“今后借鉴日照的做法和经验,茶产业在注重优势特色发展情况下,注册茶产业统一品牌,同时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应用能力,努力增加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莱芜茶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市农业局局长陶务瑞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袁春生用嘴作画袁春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本报记者 韩波 郭卫东他是一位残疾人,也是一位画家。...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