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国明 通讯员 董刚德
无论天空晴朗还是阴云,无论孩子睡着还是醒着,无数个晨光熹微,无数个披星戴月,无数个电闪雷鸣,他用心呵护着设备和电网安全运行。他就是莱芜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三班班长张政。他曾获得集团公司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莱芜供电公司金牌个人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莱芜供电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带领一个优秀的团队先后被集团公司授予“职工创新示范岗”、“班组精细化管理操作队”等称号,所辖220kV钢城变电站被评为“红旗变电站”。在深爱的变电运维岗位上,他将青春谱写成一曲曲壮丽的光明之歌。
创新之歌——— 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
变电运维工作繁杂,而班组成员年龄、学历结构跨度大,如何让每一名员工熟练掌握工作要领,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无差错?担任班长9年以来,张政不断总结、提炼,创立一套独特的班组管理理念——— “四化”工作法,即“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标准化”,对班组管理工作进行了强化和理顺,并被集团公司作为班组管理之道在工会《家园》中刊登。
张政在工作中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不断钻研,小发明带来大提高。他发明的《吸盘式抽拉组合遮栏》等产品简便实用,获得了专利授权;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获得莱芜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荣誉。他常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进。
奉献之歌——— 以变电站为家,无怨无悔履职担当
2012年6月26日,35kV朱家庄变电站等待着第二天的送电。夜已深,持续不断的知了声给炎炎夏日增添了几分燥热。一个敦实的身影蹲在新设备旁,专心地检查着五防闭锁装置,安全帽下的脸颊上汗珠一滴一滴地流下,汗水已然将他的衣衫浸湿——— 张政正在为送电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为保证朱家庄站成功送电,34岁的他勇挑重担,2012年上半年,就一次次奔走于朱家庄站的每个角落,亲力亲为,细心部署着一点一滴。他起早贪黑,平均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还通宵达旦。经历了冬的严寒、夏的炎热,一心扑到工作上的他干脆住到了站上,似乎只有守在站上才能安心。他总说,自己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
2011年乍暖还寒的一天,夜晚突降大雪,危险也正在逼近——— 220kV棋山变电站的敞开式设备暴露在室外,设备表面留有白天日照的余温,雪花落在上面融化成水滴,水遇冷又迅速结成了冰,刀闸底面就像倒长了一根根“冰刺”。棋山站担负着莱钢集团大半的负荷,随着“冰刺”变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子夜时分,张政迅速从30公里之外的家中赶到棋山站,带领同事全副武装,为设备紧急除雪。寒冬深夜,绝缘手套里面冷如冰,手很快就冻得又红又肿,双脚也冻僵了,很多同事因为抬头时间过长脖子开始酸痛,他就让大家轮流休息,自己强忍着疲惫和严寒依旧奋战,不敢耽误一分一秒……雪下了一夜,除雪行动持续了一夜,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连续四个小时伫立在寒风大雪中的他终于答应停下来休息一下,此时的他已被冻得浑身失去了直觉。从参加工作起,所有的除夕夜张政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在家家户户团聚时,他坚守在变电站第一线,他说老百姓过年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没了电。所有人都对他的“卖命”工作惊叹不已,他却把这一切当成家常便饭。和谐之歌——— 有困难,找张哥!
变电运维三班的同事们对张政都有这样的评价:别看他身材魁梧、不苟言笑,其实是个非常热心、随和的人,和他在一起完全不会把他当做上司。张政对班组坚持人性化管理,和大伙打成一片,把每个人都当做亲人一般,在生活和工作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有员工请假,第一个顶班的一定是他;同事需要帮助,他一定鼎力相助。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大家被张政身上所爆发的正面能量所感染,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也都尽心尽力完成每项工作。
张政,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力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用燃烧的青春点亮万家灯火的光明;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职责,诠释大爱、奉献与责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武希刚 通讯员 刘明奎)4月20日,钢城区艾山街道退伍军人魏少岭,投资20多万元在日照市建起一家美容美发工具专卖店,安置3名女青年就业,并带动起4个老乡从事海产批发、饮食加工业。和魏...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