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又一层。于红没数清老人究竟包了多少层,终于,层层旧报纸包裹下的一副门帘带展现在眼前———
老人轻轻地展开,小心翼翼如打开熟睡婴儿的襁褓,抚平四边角落。看向这幅绣品,于红惊呆了:这是绣品中罕见的人物绣,两个人物造型优美、轮廓分明、栩栩如生,仿佛走过悠长的岁月,仍然静默注视红尘世间……“一百多年了!祖上传下来的,绣样子是清朝的。”年过六旬的老人抚摸着这副门帘带,仿佛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而于红,这位莒县过门笺第四代传承人,在惊叹这幅绣品的同时,也不禁在心里琢磨,如果把这绣样转化为剪纸,要用怎样的剪法和刀刻?
心中有大海,才能做好一滴水
三年了。于红一有空,就和徒弟们一起去碁山、招贤等地的乡村,收集古老的绣样,而每一次出行,都如同穿越时光隧道,邂逅百余年前的能工巧匠,赋予她的过门笺以及剪纸更多灵感。
“心中有大海,你才能做好一滴水。”莒县文街的“纸语”工作室中,于红正小心地整理年前收集来的老花样。
“刺绣和剪纸是姊妹艺术,千百年来,民间艺人都是在纸上描好花样,剪好纸样子做底稿,再开始刺绣。这个纸样子其实属于剪纸的范畴。”“70后”于红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父亲于永胜是莒县过门笺的第二代传人,12年前的冬天,于红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
“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民间艺人与科班出身,我始终站在这个门槛上。”于红形象地比喻。
在日照莒县,过年时会在门框上粘贴“过门笺”。过门笺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一个艺术种类,使用彩色的纸张,用剪子和刻刀制作出寓意美好的文字、花纹和图案,许下对新年的祝福。
于红的父亲于永胜自小就继承了制作过门笺的手艺。在于红的记忆中,冬日的晚上,昏黄的灯光下,撤走晚饭用的碗盘,小于红就和父亲一起抱来彩纸铺上,把饭桌当成工作台。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团花、福寿、祥云如意……这些都成为于红不经意间的童年记忆。
大学刚毕业,成为中学美术教师的于红觉得西方的油画太美了,每每醉心其中,中国画中的工笔也是她的最爱,喜欢画,也喜欢在课堂上给学生讲。
2006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父亲于永胜是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就在莒县过门笺逐渐声名鹊起之时,一向是父亲帮手的于红,却常常惹父亲生气。“国家现在这么重视传统文化,过门笺都成了国家级非遗,你专业对口,有时间,有条件,不学太可惜!”只要一回家,父亲就在于红耳边“叨叨”。“不如我去画油画、画工笔。”于红就小声嘟囔。“你就学吧,看把咱爸气的!”爱人也劝于红。“好好好!我又不是不会,那我就自己先创新一幅!”于红最后妥协,但觉得不能无原则向传统“低头”。“你这里程序不对,荷花要先框上框……”父亲看她不按套路出牌,忍不住伸手指点。“我想不要框框!不必勾线就填色也行。”于红不听,一幅套色的福寿平安,十余天她就剪出来了。原本断定她“收拾不起来”的父亲,一看她独立剪成的第一幅作品,也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第一幅剪纸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于红怦然心动———原来,童年时昏黄的灯光下,她剪下的那些团花、云纹,已经深深印在脑海中;那些中学大学灌注的绘画理念,也已在心底为剪纸创作打下了艺术底色。
从此,于红放下画笔,痴迷于剪纸———2012年,作品《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获“辉发杯”国家级剪纸大赛金奖,先后四次参加第二、三、四、五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并获得优秀传承人展示奖;2013年,剪纸作品《毋忘在莒》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美丽中国———第五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得银奖;2014年,过门笺系列作品《莒州外八景》《传统套色过门笺》等6套被山东省艺术馆收藏并作长期展示;2018年,被公布为莒县过门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成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必须打动年轻人的心
“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就建在漏卮湖东高阜之上。宫内壁画为明代所绘,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有人发现壁画中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这说明,我们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课堂上,于红向同学们娓娓道来过门笺的来历,然后把她收集到的老花样分发到同学们手中,让同学们先照着画一幅,再自己创新一幅,然后做成剪纸。“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同学们作业的时候,”于红欣喜地说,每次作业中,总会有几幅让她激动难忘,“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于红希望这些古老的花样、莒地传统的过门笺,也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深厚的艺术底蕴,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艺术滋养,无形却深刻地印在他们心中,帮助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灵魂三问”。
2016年,山东优秀非遗项目走进澳门传承交流,于红巧遇在澳门演讲的余秋雨,余秋雨在她的展台前驻足欣赏,并为她签名留念,让于红心潮澎湃;
2016年,在济南参加山东省文博会,于红带去的生肖猴的剪纸摆件,数十件作品一天内被抢光,最后她用白纸剪成的底稿,也被一个小姑娘软磨硬泡地买走了;
2017年,非遗走进日照万象汇,一帮大学生给她义务做起了志愿者,很多国外留学生驻足她的展台,更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现场体验……“传承,必须打动年轻人的心!”于红发现,传统剪纸艺术可以提供给养,但要打动年轻人,还要用剪纸“说出”年轻人爱听的话:在设计上注重点线面的处理,在画面上,融入夸张刺激的元素,使变型更加大胆,让年轻人感觉更有味道,同时紧跟流行文化做衍生创意。2019年10月的山东省文博会上,于红的想法得到了市场验证。
烟熏妆、鲨鱼嘴,小抓髻、撒花裤,电影版的哪吒造型用剪纸的方式再现,几株青草,一根鸡毛毽,跳跃的身影活灵活现!在文博会的展台上,于红参展前制作的二十余个哪吒剪纸摆件,几乎是秒空!
中国艺术品博览会、深圳文博、故宫淘宝……看到的文创作品越多,于红越有信心:莒县过门笺、剪纸的文创空间大有可为!非遗融入生活、打动人心,可以做的事太多!
书签、靠背、帆布包,屏风、摆件、装饰画……剪纸艺术都可以融入其中,在世界舞台上,剪纸的语言是“中国风”;在中国市场上,剪纸讲述着“传统”;在年轻一代眼里,剪纸说的是“hip-hop”、混搭风、新时尚……
亲手染色、手工制作,于红的剪纸文创作品因为独具特色而订单不断。2018年,山东团省委“乡村好青年”颁奖礼,全部采用了于红制作的剪纸奖牌。在她的团队中,既有年过半百的剪纸爱好者,也有大学生中学生。在于红的“纸语”工作室,他们一起寻访老花样,协作完成一批批文创产品,古老的过门笺以及剪纸艺术在他们手中,正在诉说着愈加丰富、迷人的语句。“我最大的优势是教学!”于红的中学校本课程教案已经多次获得市级一等奖。现在她最渴望的是,把过门笺及剪纸艺术普及到大学和高职中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轻些,对于艺术的领悟力更高,创新的动力也更强,有这些年轻人的参与,这项古老非遗的传承才更有生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张传军)为展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自强自立精神风貌,彰显祖国强盛的精神文明,值此“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5月1...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