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东
穿越,好像是一个流行的词语,当下影视剧正大行其道。其实,这并不是今人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最为经典的穿越,当属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段故事可以说妇孺皆知,岂不知这孟姜女和那秦始皇并不是一个朝代的。让我们看这段穿越大剧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故事起源于《左传》: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於莒郊。明日,先遇莒子於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段话说,公元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第二年,齐庄公从晋回师,但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莒子想贿赂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请求与齐国讲和,但二人拒绝了。于是莒子亲自带兵作战,打败了齐军,还杀死了杞梁。后来齐庄公回到齐国,在郊外遇到了杞梁的妻子,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说:“是我的丈夫犯罪了吗?他什么时候有辱使命了?如果没有罪,他的家还在,我不能接受你们在郊外的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可见,原文中没有杞梁妻哭夫的叙述。但丈夫死了,妻子哭应该是有的。但真正在书中添加“哭夫”情节的,是在《礼记?檀弓》中。书中说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从此,故事的重心开始发生偏移,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
从此,杞梁妻越哭越有能量。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光哭怎么行,丈夫死了,妻子怎能苟活?于是刘向在《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些细节,是刘向根据传说整理的还是自己任意添加的,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前,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从此,春秋时期的杞梁妻已经穿越到了秦朝。
到了明代,明政府又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孟姜女是葫芦所生以及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现在看来,光是孟姜女和老公的故事,似乎还显单调。是否再加点三角恋、皇帝爱民女之类的东西?是得加,这也符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民间传说还真有秦始皇看上了孟姜女,孟姜女誓死不从之类的故事。当然,孟姜女也不再只是齐国人了,天南海北到处都是她的故乡。这也不足为奇,当下,连西门庆这个完全虚构的恶人都被争来争去,何况孟姜女这个正面人物呢。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真是越穿越越神奇。
看来,孟姜女哭秦长城一说绝无此事,但西汉刘向《说苑》及《列女传》中所说的“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是否是真呢?如果有,那她哭的是哪里的城墙呢?这也有多种说法。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这很有可能,因为她的丈夫死于莒城是历史事实,她很可能会前往吊唁。但这也不能绝对肯定。因为故事的起源《左传》中只是说“获杞梁”,并没有交代杞梁尸体的去处。如果尸体还留在莒,那么孟姜女很有可能到莒城下哭夫;如果尸体运回了齐国,那么她在哪里哭就不一定了。
事实到底如何?还是找能穿越的影视明星回到故事的原点去看看吧,顺便告诉杞梁妻
后人围绕她都改编了多少凄美动人的故事。(作者单位:莒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推荐
弘扬水利精神 献身水利事业 记“赤胆忠心,死而后已”的薛翰亭烈士
由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水利局、临沂日报报业集团、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临沂市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评选活...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