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昱东
8月20日,汽车穿过莒县县城往东南前行,驶过绵延弯曲的盘山路,记者来到了龙山镇最远、最偏僻的贫困村——— 匡家沟村。
几年前,这里贫穷、落后,村民们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如今,生机勃勃的小山村,满怀憧憬的父老乡亲,讲述着匡家沟村从“一穷二白”到圆梦小康的幸福体验。
“第一书记”的压力
匡家沟村的贫穷,得从它的村情民情说起———
这里距莒县县城30公里,是龙山镇最远、最偏僻的村。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村人口的21.6%,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全村有荒山10.7公顷,土地贫瘠,以种植花生等作物为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是全镇闻名的“空壳村”,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地理位置偏僻、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发展基础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面对种种现实困难,市城市管理局和“第一书记”郑世庆顶住重重压力,因地制宜拟定匡家沟村“破零”计划,输血造血齐头并进,帮助“空壳村”破壳重生。
自驻村以来,郑世庆经常与村党支部成员座谈交流,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掌握扶贫攻坚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向市城市管理局汇报,探讨脱贫致富的路子。
作为已经贫穷、落后多年的村子,首要任务就是把人心给凝聚起来。郑世庆利用党员学习日,组织村里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教育引导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开展“党员垂范,富民强村”党建品牌活动,并设计了“山水匡家沟”村牌标志,进一步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扶贫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关键要找准路子,而一支高素质的党建队伍不仅能筑牢脱贫工作的根基,更是脱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郑世庆说。
久而久之,匡家沟村的党员和村民备受鼓舞,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他们心中凝聚。
村民看得见的福利
“现在的条件,好得没话说!”谈起这一年的变化,匡家沟村村民匡山远有太多话想说:
一条小康路解决全村出行难———
从龙寨路到匡家沟村1公里扶贫道路项目的落地,解决了全村没有大路出行的历史。
多笔投入誓让山村“换新颜”———
修葺一新的村委会议室和村委办公室,配置齐全的桌椅,解决了村民开会没地方坐的状况;新建的休闲健身广场,让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
25盏路灯照亮匡家沟村致富路———
村内街道上,新安装的25盏路灯,让全村“摸黑出行”成为了历史。
不仅如此。受台风恶劣天气影响,村内进出道路被雨水冲坏,郑世庆与村民一起抢修村内道路500多米;市城管局干部职工到村里进行义务植树,美化村内环境;协调5名专家医生进行义诊活动,为全村百余名村民进行健康体检……
在匡山远看来,匡家沟村的每一天都在变,这些变化,父老乡亲们看在眼中,暖在心里。
老党支部书记的“幸福账”
长期以来,匡家沟村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如何尽快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去年10月27日,日照市第二届“第一书记”代言俺村好产品展销会,让匡家沟村的“乡味”走进了城里,煎饼、小米等特色农副产品着实跟着火了一把。
一场展销会收益3万余元,让郑世庆和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但这远没有达到解渴的地步。市城管局深知,要想彻底解决“空壳村”问题,仍需再下番苦功夫。
“帮助我们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使村民增收致富,市城管局为村里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说这话的是匡家沟村67岁的老党支部书记孙文乐。为此,他还特地给村里算了一笔明明白白的“幸福账”:
推进乡村民宿旅游项目,该项目将流转土地、山林、河沟17.3公顷,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为村民增收8万元;计划流转村西南坡地和老屋框处约3.3公顷土地种植茶叶,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扶贫车间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如今,看着匡家沟村渐渐发展起来,孙文乐感触颇深。他坦言,这些项目将源源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给匡家沟村建起脱贫致富的“聚宝盆”,“我们大家也愿意相信,在小康路上,匡家沟村将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截至2018年12月底,匡家沟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6880元,实现了前8个月“零突破”的目标,彻底摘掉了“空壳村”的穷帽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江雪通讯员周丽萍)8月18日早晨,莒县城阳街道北关街棚改户居民安置楼分配现场,村民们早早聚集在会堂前,等待着分...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