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霞 通讯员 苑光友
“去年,我通过小卖部、缝纫加工纯收入有1万元左右,再加上我老婆在招贤镇红星制衣厂上班,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还有享受的其他各项扶贫政策,全家已实现脱贫。”7月23日,莒县招贤镇前仕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于家竹喜滋滋地跟帮扶干部陈云算起了收入账。
于家竹因下肢残疾,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帮扶人员“志智双扶”的引导下,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坚强,以微笑面对生活的苦难。他用筹借来的钱在家门口开起了十几平米的小卖部,因为他人和气、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小生意做得很红火,既在服务群众中体现了人生价值,又增加了收入。
莒县民政部门为于家竹办理了低保;残联为其每月发放生活、护理补贴200元;教育部门为其两个孩子减免学费,每年补助交通费、生活费3000元;全家享受特惠保险政策。在各个部门的帮扶下,于家竹夫妻不等不靠,迎难而上,通过努力劳作、辛勤付出。妻子赵庆菊之前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她安排就业,现如今在招贤镇红星制衣厂工作,缝纫工作干的游刃有余,一个月能挣两千余元。
“我媳妇儿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在服装厂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中午不回家,午饭自己卷煎饼,吃点咸菜就对付了,她就是为了多做几件衣服,贴补家用。农忙时,地里活儿也是她一个人在操持。家里有个这么勤快人,我也不能闲着,就想在家多干些,替着她点。”说起自己妻子,于家竹心里满满的感动。
据了解,于家竹得知妻子缝纫工作是计件赚钱,便在家研究起缝纫活儿,通过与妻子商量,把手上紧凑的2000元钱购置了一台缝纫机。在妻子的悉心指导和自己不断练习的情况下,于家竹很快掌握了缝纫技术,通过政府与制衣厂的沟通,企业同意将衣服的半成品交给于家竹,让他在家完成衣服缝纫加工工作,并享受和企业员工同等薪酬。
“我主要做些简单的活络儿,给袖口锁边、领口钉商标等,一对袖口3分钱,一个商标1分钱,一天下来也能赚上二三十,干点总比闲着强。”于家竹憨憨地笑着说道。
据了解,招贤镇针对因学致贫、无劳动力、因病致贫、生产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建立帮扶责任人工作机制,确定了机关干部、村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的工作机制,采取教育、医疗、就业、产业、金融等多项帮扶措施,一户一策进行帮扶。招贤镇先后共利用扶贫资金1425万元,建设花卉扶贫大棚30个、扶贫厂房1座、樱桃扶贫大棚10个、田园综合体1处,2018年收益84.41万元,覆盖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943户1553人。其中,于家竹一家去年收到扶贫收益1600元。
“现在国家政策好,政府帮扶力度大,如果自己肯干,没有脱不了的贫!”说起自己的脱贫感受,于家竹朴实的话语里,透露出他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和自己身残志坚脱贫争先的骨气。
于家竹的自强不息,给村民树立了榜样。他依靠自己内生动力,努力前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该镇的关心支持下,像于家竹这样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之路会更加平坦宽广,以后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磊通讯员韩崇伟闻静“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是国民健康的...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