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飞
从《道德经》和《阴符经》的关系上,亦有诸多迹象可寻。金明立《让我们一起走进【阴符经】的神秘殿堂》说“《阴符经》全文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但其含义却较为深远,中心思想与道祖老子的《道德经》相通,同时还可看作是《道德经》的总纲。由此推测,其作者无疑是与道祖老子思想境界相接近的有智慧之人。”宋代哲学家、理学家程颐解读《道德经》和《阴符经》之异同说:“《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很显然,金明立、程颐认为《阴符经》的奥义宏旨远在《道德经》之上。
王如愿先生在《道德由来说黄老》一文中,更为细致的剖析了《阴符经》和《道德经》的继承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23日第05版)】。《阴符经》开篇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接着又说“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再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与《阴符经》的开篇非常一致。而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应当是“观天之道”后才悟出来的。此外,老子提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应当是《阴符经》中提出的“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的注解。黄帝说“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由此看来,老子所作的《道德经》应当是受了《阴符经》一定的影响。
由上所见,老子的整部《道德经》与姜太公的道家典籍的思想继承关系清晰可辨。纵观留传于世、能够影响众人并被众人传颂研究的经典,一定有其原因所在,或感于物,或感于世,或感于先人之智,《道德经》也不例外。
第三,从姜太公道家思想应用上,透视太公“道”生“法”社会实践的济世意义可以看出,跟老子《道德经》的境界是大相径庭的。《宋史·道学传》记载:“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道之大原出於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乃知周吕公著。”
道、法相依,源于齐学传统。姜太公治齐,既因循齐俗,又注重法治,“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雷厉风行,五月报政。《汉书·地理志》载:“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达而足智。”这里是说,齐国“尊贤智,赏有功”这一富民强国之道的实行始于太公的修道术,而齐人因顾惜功名而务求进身用世,及其从容宽厚、足智多谋的素质和风尚的形成,也归功于太公的修道术。
《三国志》论证:“‘道术’是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方术,因而或称为治道或治术。《庄子·天下》篇称‘天下’‘神人’等以修道术治国安民的古代帝王,都是从“轩辕、颛顼已下迄于尧舜。”虽然《庄子》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但三代诸侯国君中被史家称为以修道术为治术的,唯有太公一人。”
姜太公不仅以“道”治军,以“道”言兵,以“道”导战,更以“道”治国。从道家思想体系形成、道家的自我修行、以及用道家思想指导实践济世治国,姜太公是历史开先河者。
第四,姜太公自身是中国历史记载中践行修道的第一人(是道家彻底的革命者)。
姜太公避纣修道之处,有着上古厚重的文化沉淀,而且,对后世的“道家”追随者影响颇深。
明末著名学者与大臣黄道周著《广名将传》卷一《吕尚》: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从其先祖封于吕,故名吕尚,字子牙。尚抱经天纬地之才,尝著有《六韬》,备言阴阳,遂为兵书之祖。刘昭注引《博物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
日照天台山主峰南侧留有姜太公避纣的太公台和太公崖。天台山可谓“举头三尺有神灵,俯首九步存古迹”。据考证,天台山上有羲和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女巫墓、祭祀羲和与女娲的老母庙和老母洞、帝俊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仓颉造字石刻、东方神龙、魁星阁遗址、臬亥塔等三十多个遗迹。天台山周围日照市内有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遗址有陵阳河遗址、两城镇遗址、丹土遗址、东海域遗址和尧王城遗址。
很多史籍记载,太公早期归隐之地就是其老家“海曲”日照。太公避纣在老家归隐,理由有三:其一,老家日照天台山是上古的“圣山”,被封为“东泰山”。山上有上古文明始祖伏羲女娲的文明“轨迹”和“宝藏”,有屹立于天台山之巅用于观测太阳晷影的“臬亥塔”(又称扶木、扶桑等)、“魁星阁”,这儿是伏羲太极八卦的发祥地,有他感兴趣和未完的探索天道的事业,亦即其修道目标。其二,修道是要抵抗世俗,克服物欲等自我牺牲极大的行为实践,坚持下来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从燧人氏、伏羲部落北迁,到后世的尧舜禹都在天台上留下探索天道的“足印”,这些文明先祖都是姜太公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其三,在老家修道,俚俗适应,心里安定,而且据竺可桢考证:日照地区上古时期比现在气候更为温润。姜太公在自己熟悉的东夷居住部族区修道,依山临海生活资源比较容易获得,也更有理由找到生计所需的资料,和不得已求助自己家族亲人或其他人的帮助或资助,确保修道可以持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谢岩抱团养老、旅居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无论你是否已经年老,养老问题都正在逼近,祖辈、父辈或自...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