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一口气读完著名学者、作家梁衡先生《树梢上的中国》(2018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后,竟然感觉到了我阅读史上前所未有的畅快淋漓。因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观念上,梁衡先生与笔者是何其的相通相契!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并融入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传达出了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长期以来,人类对树木花草的态度只是利用、掠夺和破坏。为了唤起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珍爱和保护,梁衡先生从海南到黑龙江,穿行中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崇山峻岭,寻访那些历史悠久的古树,写出这部《树梢上的中国》。
“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梁衡先生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在《树梢上的中国》中,梁衡先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树,挖掘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与人文故事,正如其前言中所说:“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
的确,树木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莽莽森林中走出,踏上漫长的文化之旅,不断进化、不断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森林之子”。在梁衡先生心里,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在《华表之木老银杏》一文中,梁衡先生记述了他在山东莒县浮来山见到的一株春秋时代的老银杏树:“由于三千多年地心的引力,滚圆的枝干竟被引拉成扁平的带状,侧垂着像一个个伸长的骆驼脖子。”就是这株其貌不扬的银杏,却有说不完的故事,而且都和名人相关。毛泽东、陈毅都与树挂上了钩。更重要的是,成语“毋忘在莒”“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都和这株银杏脚下的土地有关。古老的银杏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保存者。面对老银杏树,作者岂能不产生“思古之幽情”呢?
而在《秋风桐槐说项羽》一文中,梁衡先生书写了自己在江苏宿迁市见到的“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青桐名叫“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棵已经有2200年树龄的桐树至今还“特别的茂盛,青树绿叶,直冲云天”。而“桐树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淤盖,但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6米多深,但剩下的树干仍顽强地站立在这里。“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树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古树,闪烁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必须继承弘扬的精神。古树,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内涵、如此丰富的文化内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以保护,让蕴藏在古树里的绵绵乡愁,经久不息地弥漫在神州大地呢?
在《树殇、树香与树缘》一文中,梁衡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凛冽的严冬时节,他从北京来到海南参加生态会议。“在一个叫高士村的村口,路边横躺着两棵刚被放倒的大树,像两个受伤的壮汉。”而这两棵树,并非一般的树木,而是上世纪国家为扭转油料短缺从巴西引进的腰果树,迄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作者目睹这两棵被砍伐的珍稀树木,痛心疾首地写道:“它从南纬10度横跨赤道,来到北纬18度;从美洲远涉重洋来到亚洲。它是我们请来的客人,它负有传递新的生命,传播地域文化,输送资源,改善生态的使命。”如今却“五雷轰顶,天旋地转,灾难从天而降。我悲从心来,一阵恐怖”。作者饱含泪水的文字中,既是对珍稀树木的怀念,更是一种强烈的呼唤:保护森林,保护生态,还存在相当的死角。必须加大力度,唤起更多人觉醒,加入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行列,共同呵护我们的家园!
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梁衡先生之所以为这些古树立传,就是为了让世界长青,让人类长存。正如作者认为的,保护好每一棵古树,就是续写生态保护的新篇章;摄下一根根树梢上的中国剪影,不忘曾经的苦难,展现历史的辉煌,则是在续写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不朽荣光。
由此可见,《树梢上的中国》一书,也深深地融入了梁衡先生的家国情怀。
《树梢上的中国》一书里不仅有灵动的文字,还有实景古树照片与亲绘古树图。梁衡先生用文字、用照片、用绘画、用那颗赤诚之心,全方位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读后不能不让人深思,更让人警醒。
□巴山
新闻推荐
日前,莒县大樱桃开始上市,莒县邮政分公司通过“线上十线下”方式,助力果农,积极推介EMS标快业务邮寄到户。图为邮政工作...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