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 五莲新闻 莒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日照市 > 莒县新闻 > 正文

板石村村名考略

来源:黄海晨报 2019-03-13 09:26   https://www.yybnet.net/

陈红农

东港区三庄镇板石村村头立着一幢村名碑,碑文曰:“据考,明朝万历年间(1538—1620年)建村。以钦赐福府养倍庄田,取名代皇庄。后福府因故被剿,村址西迁,并将代皇庄石碑搬至新址,遂改称搬石。后演化为板石。”下款“板石村民委员会立 日照市地名委员会监制。一九九二年七月”。

2010年出版发行的《日照考古录》中更详细叙述了板石村名的来历:“至于皇庄,在原日照县内未曾发现,唯有竖旗乡(2001年合并于三庄镇)板石村,其原名‘代皇庄’,并有石碑为证。据考该村原有两幢石碑,一幢文曰:‘钦赐福府养倍庄田’,下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另一幢刻有‘代皇庄’三个字。相传,福姓在此却有大量庄田。因其庄田是皇帝赏赐,所以,立庄称‘代皇庄’三个字。金姓等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即徙此居住,佣耕福家的庄田,当了代皇庄的‘庄客’。后来福家因故被抄,庄客们亦随外出避乱,事后返回,移居现址。‘代皇庄’这块石碑,也随即搬到新的住处,并以‘搬石’为村名,后以谐音演变为板石。”这份材料编写于1989年。以上两份史料记载了明朝同一时期的同一件事,但对照《明史》有着诸多的疑点,令人费解,对此,一直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证据。

直到2018年7月18日,板石村村民宋兴海在拆猎圈墙时,发现了一块界碑,碑面粗糙,上边刻着几个字,字刻得不是那么规范,但能辨认出“皇庄三山界”字样。

正当在推断界碑“皇庄三山界”真实史实时,原村主任张永亮向南一指:“你望见那三个山头了吧,那就是三山,这界碑啊,应该是当年皇庄立在那里的界限石。”抬头望去,大小不同的三个山头,清晰可见。

由此,那应该把碑文分成三部分解读,即:“皇庄”“三山”和“界”。也就是说这块石碑是皇庄立在三山与他人的地界石。那么,村名碑和《日照考古录》上所记述的“代皇庄”又是怎么来的呢?还有《日照考古录》中所述“福姓在此却有大量庄田”和“钦赐福府养倍庄田”按照两处记述,这庄田是皇帝赐给福姓的庄田,又称“代皇庄”。但这块界碑上出现了“皇庄”二字,而不是“代皇庄”。当时尚未明确这“庄田”“皇庄”和“代皇庄”有着什么根据的区别,“福府”和“福姓”是否含义相同,而又是所指何人?

为弄清楚这些疑问,便继续翻阅明代史书和相关资料考证。

关于明代封王封藩:《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及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这就明确了朱元璋立有成法:只封皇室子孙王爵位,异姓勋臣不在之内。另有记载:明代异姓六王之首的徐达,也只是在去世后追封中山王。可想而知,其他勋臣也不可能在生前封王赐皇庄。

对于“皇庄”之说,据记载:是始于“永乐年间(1403—1424),有司请庄所属改称庄皇。”来自《明史·食货志》;另一说是始于天顺八顺八年(1464年),由皇帝直接设置皇庄。但不管哪代皇帝开始设置皇庄,统一的说法是:皇庄是有皇室直接经营的土地。那《日照考古录》中所述:“福姓在此却有大量庄田。”就明显地出现疑问。经反复思考,又想到是不是皇室的后妃中有福姓,但经翻阅资料查明:“后妃所受钦赐土地称为宫田。”这也与皇庄无关。为了考证更严谨,又对明代福姓进行了考证:史料中没有福姓被封王、封公、封候。那么,福姓又怎么会有大量钦赐庄田呢?而另有记载:庄田是明朝土地制度,庄田是各亲王王府受皇帝所赐,是明朝祖制。皇帝嫡长子例封皇太子,继承皇位;其余诸子封王,亲王府封有皇庄。这庄田和皇庄只是以上所述:是永乐年间还是天顺年间始称皇庄的问题。由此考证,《日照考古录》中所述“福姓”是个错误。

那么,“代皇庄”又是怎么来的呢?可以这样解释:有人把“明代皇庄”理解成明“代皇庄”,也就是说理解成明朝“代皇庄”。这是一个文字名称上的错误,史料中找不到“代皇庄”之说。更重要的是,村民宋兴海收藏的界碑上只有“皇庄”二字,无“代”字,此充分说明,“代皇庄”的说法,为沿袭已久的毫无根据的误传。

再回到板石村名碑和《日照考古录》中所述“钦赐福府养倍庄田”这个关键问题上来。史料已经证明“皇庄是皇室直接经营的土地”。那么,这“福府”拥有“养倍庄田”,真实历史上的福府是怎么一回事呢?经査阅相关史料:“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翊均神宗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十五岁的三子朱常洵封为福王,封地洛阳,建洛阳福王府。赐地四万顷,首辅叶向高与所司力争,神宗不得已减半,赐二万顷。中州(河南)膄土不足,取山东、湖北、广东田益之……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府,朱常洵被李自成所杀。”另有史料记载:“福王假履田为名,乘传入中州(河南)北、齐(旧时指山东)、楚间,所至骚动……”以上所述,足以证明“钦赐福府养倍庄田”,所指福府是福王——— 朱常洵,而不是“福姓”。现又发现本村村民宋兴海所收藏的“皇庄三山界”界碑为证,更加明确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这里的错误,是把“福王”错当“福姓”。且“钦赐福府”之说于史有据,明谢正蒙《盐法不堪再壤疏》中即有“其钦赐福府食盐,照例于河东取办”表述,这就说明该处皇庄不是因为“福姓因故被抄”而更名为“搬石”,而是1641年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剿灭,而不再使用“皇庄”之名,改村名为“搬石”,后演化成“板石”。

板石村何年建村:村名碑上是:“1538年至1620年建村。”《日照考古录》记载:“金姓早在万历年间(1573—1620)即徙此居住。”这两处就不一致,就以上考证,认为该处“皇庄”之名启用于1624年福王之国时,后于1641年,因福王被李自成剿灭为止。

在板石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现在六七十岁的板石人有口皆碑:在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祯知道京城难保,便开始疏散皇室子孙亲戚,其中崇祯的亲妹由一位武将护卫南逃,想投奔板石之前的福府皇庄,但因皇庄已被李自成部所占。无奈之下,护送崇祯妹的武将将她送到板石村南一个尼姑庵中,武将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崇桢的妹妹一直呆在这个尼姑庵里等,庵中老尼姑对崇祯的妹妹说道:“你那仆人是不能回来了,我知道你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哪能受得了这贫寒,你还是早想办法吧。”崇祯的妹妹无奈地摇摇头:“老师父,我没有地方去,请师父收留我,我不怕苦,只要有口饭吃就行。”

老尼姑又看着她那张漂亮的脸蛋:“我们这里是山野之地,像你这么年轻俊俏,如果被歹人盯上,我们无力保护你。”

崇祯的妹妹找来黑豆,制成浆糊,将自己所带金银首饰和珠宝卷在头发里,然后把黑豆浆厚厚地涂抹在头上和脸上,一会紧紧粘在头上变成了一个硬壳,然后去见师父。老尼姑一惊,见一个俊俏的姑娘,变成了丑得她都不敢认的丑女。

时过不久,老尼姑忆起自己一生的苦痛,伤心之余想起了崇祯的妹妹,不想让她也就此一生。便劝道:“我一生在庵中受尽苦楚,但你还年轻,趁着你这青春年华,我给你找家人家过日子吧。”崇祯的妹妹说:“像我这样什么都不能干的人,谁家要我。”老尼姑:“你心地善良而又聪惠,不会没人要。我为你看上了一个年轻人,长得俊俏又勤劳,我去给你上门说说。”一天,老尼姑来到了这户姓卢的人家,见屋里有一位面相卑憨的老女人,老尼姑上前答话:“老姐姐,我给你儿子提亲来了。”老女人叹口气:“唉,谁家的闺女能看上俺,就俺这么娘俩过日子,单门独户,家里穷得炕上连张席子都没有,拿什么娶媳妇。”老尼姑:“这不怕,我给你们撮合一下,人家闺女愿意,你和你儿子同意就行。”在老尼姑的串通下,双方见了面,崇祯的妹妹一眼看中了这个姓卢的年轻人,便很快过门到了卢家为妻。过门不久,卢家儿子去扎觅汉去了。崇祯的妹妹在家受不得寂寞,便对卢家儿子说:“以后你就不要去扎觅汉了,怪辛苦的。”卢家儿子说:“不扎觅汉吃什么,咱家又没有地。”崇祯的妹妹说:“你能给我烧一锅开水吗?”卢家儿子烧开水后,崇祯的妹妹把水勺到盆里,然后把水浇到头上。泡开了紧紧粘在头上的黑豆浆糊硬壳,满头的金银首饰和珠宝落在盆里。崇祯的妹妹洗干净头和脸,对卢家儿子说:“你来看,这盆里的金银首饰和珠宝,就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卢家儿子看着这漂亮的媳妇惊呆了,懵得他说不出话。从此开始过上了新的生活。

很多年以后,他们俩的儿子长大了,崇祯的妹妹也老了,人们称她“卢嬷嬷”。这一年的三月三,莒县南洼坡村唱大戏,“卢嬷嬤”和儿子去看戏,戏名叫《崇祯晏驾》。当“卢嬤嬷”看到剧中崇祯皇帝上吊那悲惨一幕时,突然站起来放声大哭,昏了过去。

回到家中,儿子埋怨母亲这样的场景失态。“卢嬤嬷”长叹一口气:“儿啊,那崇祯皇帝就是你的亲舅舅,我的亲哥哥啊,我怎么能不伤心。”崇祯的妹妹(卢嬷嬷)对儿子讲述了全部的真相。后来在板石村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南涝坡唱大戏,《崇祯晏驾》,哭煞‘卢嬷嬷’。”并每当谁家有伤心事,特别是年少身亡,家人极度悲痛时,人们便会说:“唉,真是哭煞‘卢嬷嬷’,太惨了。”在板石村南的那些村里,姓卢的不少,据说,就是崇祯皇帝的妹妹留下的后人。这个传说之广,自有它一定的缘由,对考证板石村和明朝福王府皇庄,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张永亮介绍:板石村西原来有个汪塘,汪塘水很深,很清澈。他曾听他姥爷宋兴言说:他年轻的时候,夏天常到汪塘里洗澡,游累了,就到汪塘边上被淹在水中一块大石板上站着歇会,站在石板上,水还淹没到胸膛,用眼看不到这块石板,脚踩上去,感觉这块石板平整光滑,角正梭直,像大桌子面,石板的中间刻有字。人们议论纳闷,但那时无人在意。后来,汪塘被逐年冲淤变小,再后被搬土垫平,盖了房子。

明代皇庄时,那幢皇庄碑在村东头,皇庄出事后,作为皇庄的庄客都吓跑了,一段时间后平息下来,原庄客又回到这里,这个年代就应该是清朝了。改朝换代,庄客们怕留下原来明代皇庄的痕迹,被清王朝追究,招来灾难,所以将村庄西迁,改变皇庄的面貌,以显不再是原来的皇庄,并起名“搬石”。后来老年人常议论:村西汪塘里那块平滑而又刻有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那幢皇庄石碑。如果是那幢石碑的话,很可能是当时村人怕皇庄石碑,会带来灾难,所以故意将石碑扔进汪塘里,沉藏在水中的。这种推断不无道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合乎逻辑的。

新闻推荐

百龙跃黄海,共创旅游城 日照市举行二月二舞龙大会,百余龙狮展雄风

二月二舞龙大会。本报记者刘涛摄本报3月11日讯(记者彭彦伟)3月8日(农历二月初二),日照市“二月二...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板石村村名考略)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