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树景
解元陈勖
《莒州志》载:陈勖,字霁野,明隆万间莒城东北隅人,生而颖异,读书目下数行,不沾沾章句,能括其意记之,为文以沈博雅丽为宗。万历元年,双魁入梦,秋围乡荐第一,夺魁解元(万历元年癸酉科举人第一名),癸未年举进士,补晋陵令,便道归里省亲,父良辅命在莒城创建文昌阁,以符梦兆,旋与知州汪俨然捐资修建云路坊,逾十年又增修魁星楼于云路坊之阳,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使莒城之学宫焕然,士气丕振,皆陈勖经营之力。后官河南道监察御史,钦选广东道、江西布政使,同左参议巡按,直隶沧州事务,晋阶中宪大夫,钦差巡按北直。
省一级的考试叫作乡试,又称为“大比”。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前五名称经魁。
陈勖十三世孙陈龙和介绍,八世祖陈勖为明举人陈良辅之长子,1549年生于莒城东街陈府,自幼聪慧,记忆超凡,万历元年考中解元(山东举人第一名)曾在屋楼山寺潜心求学多年,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时年34岁。
家族中流传一些相关陈勖的故事。陈勖24岁那年春天,夜梦文武双魁星入梦,并与之论文,醒后历历在目,秋围乡试,果然夺魁。以后创建魁星楼即是感兆魁星之意。又如:34岁那年进京赶考行至沧州地界,偶感风寒,医治数日方愈,及至进京时考期已过,主考知陈勖是山东解元,遂奏明万历皇帝。皇帝说:夺魁解元,必有大才,即命在金殿出题补考,万历皇帝亲自阅卷,并钦点进士,因是补考,只有陈勖一人,故被称为“独榜御进士”,并即令吏部授职,初补晋陵令,择日赴任。诸如此类家族传说故事,虽无文学记载,但也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这是其家族后人的传说,缺少史料印证。史载:陈勖为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三甲第二百三十四名进士,并不是独榜御考。
陈勖自万历十一年做官38年后辞世,72岁寿终,朝廷降旨赐御葬,葬于莒城西黄花沟龙潭西侧,祭田20亩,墓地内有翁仲石人、石羊、石鼓及朝天吼各1对(现存之朝天吼,只有基底至颈部),可惜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至于埋在何处,有待进一步考查。关于陈勖葬在黄花沟一事,雍正版《莒州志》记载:“陈解元墓黄华沟”。这里的“华”与“花”字互通,古“华”通“花”。《重修莒志》卷之八载:“明布政司参议陈勖墓,在一区黄花沟庄。”位于今刘家官庄镇北1.5公里处。除此,陈勖工文翰,撰有《书院夜诵碑记》《创建文昌祠记》载于州志;曾为莒州臧自新及妻王氏撰书《明故儒士臧自新暨王烈妇墓志铭》等。
解元坊
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李方膺主编的《莒州志》(被称为雍正《莒州志》以下称《莒州志》)载:“解元坊为陈勖立,今毁。”原来早在清初解元坊就已毁坏,所以之后的史志便未有详尽的记载。
解元坊街,《重修莒志》(民国二十五年庄陔兰主编,以下称《重修莒志》)卷二十一记载:“解元坊街,今为解元坊社”。卷二十一《旧制牌社》之《城社》云:“解元坊社,东至菓街顶,西至旧影壁,南至南城根,北至菓街顶。”即今浮来中路以南,府前花园小区以东,城阳南路以西,县政府东南一带。
前面谈到乾隆二十二年十三世陈瑗撰写的谱序:“家乘之修相传自勖祖始。既挨叙成编,复亲手抄录,以昭来许,至今原本不知何以失传,大约壬午兵火之变,有以致之也……”也许解元坊的面貌、细节在陈勖编写的族谱里有记载,可惜已经失传。
通过一些零散的史料可知,之后的解元坊是通过“街”和“社”的名称形式,被保存下来了。
《莒州志》载:明代进士杜其初,天启辛酉,壬戌联捷进士,历绍兴府知府。明莒城解元坊人。《寻访女词人纪映淮故里》记载的解元坊:莒县城中有一个叫菓街顶的地方。这里曾有一个解元坊街,街上有一座进士府第,此府并未因做官的进士而传名,却因娶了一位南国的诗人儿媳而流芳,它就是名传乡里人尽皆知的纪映淮故里。
韩玉泰在《新发现纪映淮史料述要》里记载解元坊:纪映淮,莒史有记载。《莒县志》载:“纪映淮(1617—?)女,小字阿男,明末南京上元(今南京市)人。”纪家是书香门第。受父兄影响,纪映淮自幼攻读史书,习作诗词,守闺之时即有诗名。其父纪青、兄纪映钟、侄女纪松石皆为诗人,一门三辈出了四位诗人确实少有。杜李之父杜其初(莒州城里人),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进士,曾任绍兴知府,与纪青交往甚密。因而纪映淮与杜李相识相爱,在纪映淮十八岁那年与杜李完婚。杜其初卸任回莒,再未出仕。纪映淮亦随夫杜李归莒,定居莒城解元坊街。
上述文字杜其初卸任回莒,其子杜李与儿媳纪映淮完婚,定居地点就是在莒城解元坊街,今城阳街道西邻。说明在明代后期的文史记载里解元坊早已经存在了,并以此为地标标注。
莒州考棚与解元坊:莒州考棚,即旧城阳书院。原在东门里,清道光二十年(1841)知州李舒翘创建于解元坊之西(今公安局院)。光绪十三年(1888)知州周秉礼改建考棚。清代莒州考棚,坐北朝南,二重门。大门外有影壁,二门外为点名棚。进二门,中为甬道,考棚分列东西,编号容千余人,外设巡道。考棚后有讲堂五间,堂后有九间阅卷所。此考棚,北临文昌阁,前有魁星阁,蔚然耸秀,十分壮观。
大菓街与解元坊:城阳镇大菓街位于莒城浮来中路南,东与东大街一街相连,西靠青年路,南至护城河。该街明代至清初,大菓街区域内多为官衙所在地,历来是商家客户云集之地,也是繁华地段,明代地属西南隅和解元坊。清代地属西南隅社、解元坊社。
东门里张氏谱牒记载里也同样标记了解元坊。康熙年间李珣撰写的东门里《张氏族谱叙》载:城阳张氏,先世句容人,其远祖明初以茂才而授官。……如诸葛武侯之家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莒志解元坊社,善人张公讳实,恶恶亲贤,奉公守礼,五阳之衢,咸啧啧称之。《书》曰:作善降之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传》曰:天道无亲。《重修莒志·民社志》载:张氏原籍江苏句容县,于明初来莒卜居沭东西庄,后徙居地东门里解元坊街,一世英、至廷嗣,延祚、延祥,延祯堂兄弟四人分支散居……张家葛湖,随邻村葛湖取名张家葛湖。东门里张氏二世迁居城门里解元坊,时间大约是在明中后期,那时解元坊就成为莒城的地标了。
从上述文字可知,无论史志记载,还是谱牒记载,解元坊街、解元坊社都已广泛被使用,并且长时间作为地标标注。
文昌阁和魁星阁
文昌阁,亦名文昌宫,位于城阳中路东侧,今水利局附近,(古时称莒城东北隅),占地十二亩。《重修莒志》载:文昌宫在城内东北隅,明万历二十五年陈勖创建,附碑记。正殿三楹,筑台为基,迤东为崇圣祠,前有魁星阁,中通用道。甬道左古松一株,右古槐一株,苍翠蔚然,天骄奇异,兵燹之后,摧残尽矣。乾隆五十五年,知州郑飞鸣重建,同治十二年,知州彭九龄重修,民国十八年毁。今为公安局。
此阁大门朝正南,正冲东大街北尽头。正殿文昌宫三楹,八角飞檐,十七级台殿。殿合宽广,周绕石雕栏杆。殿内塑有道教所尊崇的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及其站班从人像。文昌,即梓潼帝君,是道教所奉的文明之神,掌管人间文明、功名、利禄,莒州人供奉为其“财神庙”中“财神爷”。此阁大门为魁星楼甬道,门联为:“同天上日月,开人间文明”。文昌阁正殿门联为:“兴家立业财源主,治国安邦富贵神”。此阁在明代已经是莒城地标建筑了。明、清间,文昌宫属莒州学署管辖,接待上层香客及文人墨客。此阁中通甬道,左植古松一株,苍翠参天,碑砚夹道,昔日有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手迹石刻,及贾珣、管廷鹗撰书碑文。此阁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知州郑飞鸣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知州彭九龄重修,民国18年(1929)被毁。
魁星阁,亦名魁星楼,位于文庙之棂星门外,浮来中路南侧(昔时称东门里),东吊桥西南角处。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州许鸣谦创建,莒城进士、江西布政使司参议陈勖捐资倡建。魁星也作奎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有“第一”和“首”的意思。此阁三层楼,高近四丈,顶层八角飞檐,各角挂“铁铃”,风吹叮当响。顶层塑有蓝面魁星,手执朱笔,他是文章府专管文运的神,专管点取人间人才,一副蓝面赤发,手舞足蹈形象。中层塑毗卢讲法群像,底层塑毗卢坐骑。此阁在明代已经是莒城地标建筑了。崇祯末,清兵入莒,毁坏。清顺治年间,知州陈全国重修,康熙七年(1668)地震后倾圮,光绪十年(1884),知州周秉礼重修,历任莒州知州不断修整。1944年,莒城解放时推到。
至此,解元陈勖所创建和捐建的明代建筑,随着时代变迁由盛而衰,一座座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亦荡然无存。文人墨客,求取功名利禄者,多拜于此;寻常巷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尽管明代这些地标建筑都消失了,但她所留给人们的思考和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霞通讯员王素洁)为充分展示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丰硕战果,鼓舞群众士气,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12月1日,莒...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