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眼看钦州,记录喜笑颜 本报记者 黄宇琨 摄
本报记者 黄宇琨
7月18日至19日,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市乡村办联合开展“网眼看钦州—2018年网媒网友参观采访活动”第六期“网眼看美丽乡村”活动。由广西日报新媒体中心、钦州新闻传媒中心的多家媒体记者以及钦州360网、钦州红豆论坛等网站采编人员和网友代表组成的采访团,深入各县区见证钦州市服务惠民、文化乐民、产业富民、乡村旅游及乡村清洁社会化服务模式等工作新变化、新亮点。
产业发展鼓腰包
在浦北县白石水镇良田村番石榴种植基地,只见番石榴一片连着一片,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景点间,观光车穿梭来往,客人川流不息。“这些番石榴都是外地的客商预定的,大约2.5公斤一箱,打包好后就通过电商发往客商手中。”在番石榴打包的冷藏库里,帮财番石榴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帮财一边介绍一边整理着库存。梁帮财告诉大伙儿,2014年春,他引种台湾珍珠番石榴,经技术人员指导提高了番石榴科学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激起了良田、良江等附近村民群众种植番石榴的积极性。如今,良田村道路通了,果实熟了,游客多了,果农也乐开了花,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电商富农民
在灵山县武利镇汉塘村,“互联网+农村电商”已成为网红经济发展模式。在灵山县武利镇汉塘村团支书、武利镇果苗协会会长黄忠文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触“网”致富。早年,黄忠文曾在外打工6年,而家里的果苗也因销售渠道单一而滞销,这让黄忠文深感忧虑。之后黄忠文通过报纸接触到有关电商的信息,便在阿里巴巴注册了销售网站,开起了淘宝店。2009年,黄忠文开始研究、培育各种果苗,并创办永发果苗种植场。如今,他的果苗远销云南、广东、台湾、四川、越南、日本、马来西亚等地。“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黄忠文先富起来后,便带领着村民们共同致富,一起种植果苗,通过电商拓宽村里的销售渠道,经济效益也日渐可观。据统计,近年来,汉塘村农户通过发展“互联网+农村电商”,年人均增收1.5万元人民币。网友代表黄冰在参观采访黄忠文故事时也深受感染,自发购买了果苗回家种植。
美丽乡村醉人心
走进钦南区大番坡镇葵子村,干净的村道,清新的空气让媒体和网友代表们耳目一新。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向村庄延伸,一座座农家新居在绿树鲜花掩映下熠熠生辉。农家小院里,儿童嬉笑打闹,老年人闲唠家常,街坊邻居笑靥如花。“这里的环境太好了,乡村的面貌让人赏心悦目。”大家纷纷感慨道。目前,葵子村主要以发展经济林木种植和海产品养殖业为主,尤以海产品养殖为主要特色产业的滨海渔村,2017年葵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630元,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26万元。大番坡镇葵子村挂牌打造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制作上墙了“服务惠民”专线活动“六项服务”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和制度等,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在钦北区那蒙镇屯周村,村民则形成了“人人讲卫生、讲公益、讲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在美丽乡村活动中,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文化惠民乐陶陶
“咚咚咚……”在钦北区大寺镇南间村委那布村,一支舞狮队敲锣打鼓在表演,村民们聚集在一起,一边鼓掌一边欢呼好不热闹。那布村是壮族人口聚居的村庄,民风淳朴,团结和谐,文化活跃。先后通过城乡风貌改造,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房屋整齐,颜色统一。那布村有狮子队、文艺队、篮球队,每年都有过春节、二月社、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八月十六土地社等民俗传统节日,有逢过节做黑米饭、彩色米饭、舞狮子、唱彩茶等风俗,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极大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而在那蒙镇屯周村敬老院里,老人们嬉笑闲谈,这里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了老人们的快乐家园、温馨家园和幸福家园!
新闻推荐
产业,让美丽乡村更有底气——三合镇定更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纪实
本报记者周丽虹通讯员陆秋丽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时节,走进浦北县三合镇定更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就是这番清...
浦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浦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