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荣查看桑蚕长势
黄智荣喂养自家桑蚕
本报记者 梁生
在钦北区大寺镇屯妙村委新滩村,村民黄智荣在自家的蚕房里喂养桑蚕,白色的桑蚕交织在一起,仿佛形成了一片白色的地毯。
几年前,因为浓浓的故乡情怀,黄智荣怀揣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梦想,毅然回乡创建种桑养蚕示范基地,从此,他便与桑蚕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在努力走出一条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桑蚕虽小 口吐“金丝”
近日,记者走进钦北区大寺镇屯妙村委新滩村的一处桑蚕养殖基地,看到整个蚕房占地1200多平方米。工人们正忙着用桑叶给蚕宝宝喂食,70万只蚕在地面上蠕动着,不断发出咬食桑叶的“沙沙”声。经过10余天的养殖,蚕宝宝即将上蔟产茧。
该基地负责人黄智荣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细账:每个月能出两批蚕茧,一张蚕蛋能产出近100公斤蚕茧,按照目前每公斤蚕茧50元的收购价,除去成本和人工等开支,一张蚕蛋纯收入1600元左右。市场价高的时候,每公斤蚕茧可卖到60~6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桑蚕吐出的蚕丝,真正成为了身价倍涨的“金丝”。
钦北区大寺镇素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由于养殖规模小、蚕茧销路不畅、养蚕产量低、收入不高等原因,蚕农逐渐放弃了种桑养蚕,改种其它农作物或外出务工。黄智荣发现村里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他看来,种桑养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2017年,他就有了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念头,但从事木材生意的他一开始不懂养蚕技术,于是他先后到河池、防城等地参观学习养蚕技术,看到了规模化养蚕的成效,更加坚定了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决心。前段时间,他利用闲置的猪舍改造成了蚕房,蚕宝宝长势良好,下一步还将扩大养殖规模。黄智荣说:“万事开头难,学到了技术,才能带动产业发展。”
种桑养蚕是一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在规模化之后,随着养蚕设备不断更新,以前的养蚕老办法已不适应新形势了。从基地建立那天起,黄智荣就注重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保驾护航。
辐射群众 共同致富
2018年,黄智荣成立了大寺镇双赢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70万扶贫资金等资金支持,承包14公顷土地打造种桑养蚕示范基地,目前蚕桑长势良好。黄智荣说,他非常愿意将技术手把手教给农户,并保证农户的销路。目前,已经有不少村民表现出了种养意愿,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村民加入种桑养蚕产业,走上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黄智荣表示,他计划在2020年把种桑养蚕产业辐射到大直镇、那蒙镇、贵台镇、小董镇等乡镇,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桑蚕产业。后期他还将规划建设抽丝厂,真正实现一条龙生产。“我要紧紧抓住蚕桑产业的发展机遇,努力创建出自己的特色蚕桑品牌,推动乡村振兴。”黄智荣信心满满地说。
钦北区大寺镇副镇长林华丽表示,乡村振兴核心在人,他们将为创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齐心协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1日下午,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在市看守所召开值班律师参与认罪认罚工作推进会暨值班律师专用会见室揭...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