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形成了全社会主动关心、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局面。
钦北区平吉镇的小刘(化名)是政府购买社工专业服务项目中受益的一员,今年已经12岁的他没有户口,父母在外地务工,他在市里私立小学读书,由于没有户口,所读私立小学学费比较贵,给他的升学和家庭经济造成较大的压力。
社工了解情况后,协助小刘参加2018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亲子鉴定采样活动”,在拿到鉴定报告后,小刘母亲到钦北区妇幼保健院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社工们持续了解跟进,在2018年12月底,帮助小刘办理好上户各项事宜。“老师叫我拿户口去学校的时候,我可以堂堂正正地把户口本拿出来了,感觉特别好。”
春节过后,春季开学,家长们都会忙着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我儿子现在钦州农校植物保护专业读二年级,他能回学校读书,真的多亏了大家的帮助。”钦北区大直镇的黄叔说起儿子小黄开学的事也格外高兴。
几年前,小黄跟随进城务工的父亲到市区读书。由于管教不当,小黄染上逃学、打架等恶习。去年,辍学后的小黄与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参与群架斗殴变成了问题少年。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获知情况后,通过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灵动海豚”对小黄进行了帮扶,帮助他联系到了符合政策的钦州农校相关的扶贫专业就读,回归了教育正轨。
“灵动海豚”流浪未成年人和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广西区内首个与司法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的救助管理站。市救助管理站与钦南区人民检察院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流浪未成年人和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同时对其监护人进行培训教育,让其监护人懂得科学的监护方式、方法及沟通技巧,有效防控“迷途”少年流浪社会或再次走向犯罪。项目自实施以来,共为31组问题少年、7组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个案服务,共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74人次。
政策帮扶撑起保护之伞
在市政府主导下,民政、司法、公安、教育等部门和团市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力,使29721名登记在册的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监护,6573名辍学儿童回归课堂,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辍学人数由241人下降至0人,全市控辍保学工作排在全区前列。民政部门采取农村特困供养、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等方式,帮助2913名农村困境留守儿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此外,教育部门通过教育救助方式,资助19108名农村困境留守儿童寄宿生活费补助2290多万元,学前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留守儿童享受免保教费资助。整合保险、应急救助及慈善援助等资源,形成农村困境儿童医疗保障合力,落实医疗康复保障。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和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有利条件,逐步减少儿童留守问题。基层司法所及时调节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矛盾纠纷,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校园平安行”“关爱女童·自我防护·健康成长”“网眼看未保”等宣传活动,发动和引导全社会参与关爱保护工作。
“每年,我们联合市妇联、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组成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听取基层工作人员意见、走访寄宿制小学、入户查看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监护情况。”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负责人周汉邦说道。通过督查,全面了解各县、区(开发区)对农村留守儿童强制报告、应急处置、监护责任、监护干预、社会救助、控辍保学等方面的工作落实情况,强化督查通报、督促整改等手段,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织密保护法网,撑起保护之伞。
新闻推荐
黄若萍在全市全域旅游工作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提升发展合力 实现新突破
本报讯(记者吴扬雪)3月12日,钦州市召开全市全域旅游工作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进一步凝聚共识,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推动全域旅游...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