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屋屯镇屯胜村委屯突村跳岭头 本报记者 敖帅昌摄
本报记者 周顺彬
9月26日,农历八月十七,是黄屋屯镇屯胜村委屯突村过“岭头节”的日子。呼朋唤友前来真实感受了一回非物质文化遗产“跳岭头”的味道。
据村中76岁的长者黄应成介绍,田间地头的四季农忙里,唯有八、九月间稍有闲暇。且此时村中的稻田和山上作物都攒足了劲进入灌浆期,行走其间闻到的都是甜甜的丰收味道,村人情绪中均充满了期望。于是,召唤外出的游子,聚集四面八方的亲友,回村歌舞,便成了传统。“只要是成年了,有时间我们就教他们跳,现在队员间年龄差竟有60多岁。”屯突村跳岭头文艺队队长黄武兴说,目前“队伍”已有30多人,自己这个领头的也成了乡间的“红人”。
从农历八月十二开始到记者进村的当天,黄武兴和他的队员已演出“跳岭头”祈福4场“专场”,每回都是跳到通宵。他说有时邻近村屯“粉丝”相邀,虽然辛苦,队员们仍乐此不疲。“他家的‘岭头\’,我来凑了五六年热闹了。”李文华来自江西省,在黄屋屯镇上经营自制门、衣柜等业务。他说,经过多年的往来,现在村里“跳岭头”中的唱词,自己也开始听得懂部分。
“跳岭头”另有其名,叫“傩舞”,起源于尧舜时期,在农业、气象、卫生、信息等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被赋予了祈求农业丰收、亲朋安康、出行平安的寓义。而如今,屯突村的稻田中种下的是超级稻,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有气象灾害,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人不出门,皆知天下事”已成为现实。
晚上八时许,在距屯突村不远的一个小山坡上,锣鼓齐鸣、锁钠嘹亮。黄新丙告诉记者,他准备登场了。虽然前些天因为“舞”高难度动作时扭到了腰,但他说还要去作歌唱小队的“歌手”。
透过树梢,八月十七的月亮依旧皎洁如银盘挂在天边。
“日出东边一朵云……”
“奉请梁山伯,奉请祝英台,奉请刘三妹,奉请刘三妹同我作媒人……”
原先以为“傩戏”中只有驱鬼的开山、钟馗等宗教人物,却不料在浪漫的传奇中,甚至连广西本土的歌仙也被“请入”唱词之中。
“一声鼓出来响纷纷,四个师傅跳纷纷……”谈到“跳岭头”,黄应成这位跳了50多年“师傅级”人物不假思索就哼了起来。他说他用的是“尖美话”,虽然是白话唱腔,但却仍押杂着壮话和一些客家话,看来屯突村一带历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仍在。
“其实‘跳岭头\’是我国刚颁布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屯突一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黄应成说道。
由于当天下了一场雨,屯突跳岭头的“土地公”地面有些湿滑。但这些却未影响村民的积极性,他们找来干燥的稻草均匀地撒在地方,循着“舞时不歌、歌时不舞”的交替节奏,在圆月当空的夜晚,唱着传承千百年的歌词。
黄新丙说,从前“跳岭头”是因农事“看天吃饭”,村人在自然面前属于被动地应付。而如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达和其他配套技术的跟上,面具下的舞蹈散发出更多是自信和对祖先的告慰。
夜里10时,村人说他们的演出尚在初始“热身状态”。于是,记者便带着村人的“明天还来”的相邀踏上了归程。
新闻推荐
合唱现场石华萍摄本报讯近日,钦州市子材小学学生合唱队参加自治区合唱比赛,荣获三等奖。9月27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